文 / 苹果书
总有人时不时的在我的耳边蹦跶一句:你跟某某认识那么久,觉得他怎么样啊或者他这个人怎么怎么样,你怎么能跟他走那么近?我只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回应他。
我觉得他怎么样或者你觉得他怎么样,重要吗?个人觉得,在认识一个人之前,向别人打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想要扮演的角色。
我不知道你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态去打听别人,是希望用最快捷的方式去了解他?还是只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
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希望你能冷静下来,对“别人”多了解一点,不然可能因为你的偏见而失去一位莫逆之交。
1.你了解他行为背后所处的环境吗
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现象被李被·罗斯称为基本归因错误。比如你上一节很讨厌的课,表现得昏昏欲睡,别人就会形成懒散,不思进取,不尊重老师的印象;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别人谈论你时,自然用上积极阳光的词汇;在陌生的环境沉默寡语,别人就会很自然的觉得你在装逼……
所以与其说是个体的差异,还不如说是由不同的环境造成的。而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把那个环境脱离掉,直接上来一句:他做了什么,是个什么样的人。心里真的好苦,人家只是不知道怎么跟陌生人交流,跟装不装逼没什么关系好吗?
2.你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利益关系吗
有时候你向别人打听某个人的为人时,是否有考虑过他们之间的关系?海迪等人做了一项实验表明,当归因涉及到我们自己的个人利益时,基本归因错误会表现的更加明显。而有些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只能活久见。如果他是属于腹黑一族的,你还希望从他嘴里吐出赞美之词?也许你会因此而错失一个莫逆之交。
人类总是努力想使自己面对的世界合乎情理。所以当你想打听的那个人与他存在利益关系或者并不像表面那么友好时,他为了解释这种“不友好”关系的原因,只会把责任推到对方的身上,这样他才不至于失调,也有利于维护他人际关系的形象。那种把“不友好”关系的因素归咎于自己的人,我是没见过,你要遇到麻烦告诉我一声,必尊称“圣人”。
3.你知道所处阶层对评价他人的影响吗
法国的研究者比弗斯和杜波依斯报告,那些相对来说享有特权阶级的中产阶级比起那些处境不利的人们更容易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内在的解释。也就是说,处在上层社会的人们更愿意把别人的失败归结于懒惰,不思进取等自身不利的因素,而完全忽视环境的影响。
如果你向马云打听我(他知道我就好了),他是绝对不会为我的碌碌无为做任何解释的,只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的同学就不一样了,处在同一环境的我们,更知道迷茫的普遍性,只会惺惺相惜。所以,永远不要忽视阶级偏见对一个人评价的影响。如果你向别人打听我,拜托接地气点好嘛。
你清楚你们之间的角色关系吗?
如果你只是想跟他成为朋友,那么他在恋人面前的样子似乎没那么重要。曾就有人火急火燎地跑来“控诉”我,“你怎么能跟这种人做朋友,他换女朋友比翻日历还快,人品那么差……”拜托,我只是想交个朋友,聊得来,给我好吃的,我就觉得不错,至于他换了几个女朋友好像跟我没啥关系吧。
我就曾吃过这方面的亏,没有摆正姿势,瞎打听。高中时一度被我们的语文老师圈粉,他的才华,嗓音,举手投足都深深吸引我,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故意装深沉,读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再屁颠屁颠的跑去跟他探讨一番。后来觉得不过瘾,得深化一下师生之情,就四处打听,从他的家庭,同事,朋友,直到自己觉得索然无味。厚~也不过是那样,也不是那么有情调嘛,夫妻关系那么不和谐;与朋友聊天也是段子不停的往外蹦,跟才华什么的毛关系都没有;喝酒也会耍酒疯,才不是我想象中的饮酒作诗……
我自以为了解的更多就可以交流的更深,殊不知在这一连串的“八卦”中,我逐渐失去对他的敬仰,对于一个“普通人”也没什么好交流的,很遗憾,那份对才气的敬佩不复再来。
如果你们只是同事关系,工作配合默契已实属不易,为何还要自讨没趣的去挖别人的过往;如果你们是朋友,能无需设防的分享你想分享的,已足够美好,何必自作主张的插足于其他角色;如果你们是恋人,那么他对其他人好不好似乎没那么大的关系,他对你好不好才重要……
我们以为“全面”了解一个人可以相处的更心安长久,殊不知在你不断的跨越角色界限的时候,你已经失去最初的那份美好。
所以我不愿向别人打听你,你的每个角色都不一样。在我的角色里,你够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