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就是我读书的原动力,告诉你都不怕。
很多人都在读书,但有些人读有效果有收获,比如彭小六,罗振宇,吴晓波等。
有些人读书效果比较小,比如我和我身边小部分的朋友。
看到别人在书中找到了黄金屋,我自然是有些羡慕的。羡慕之余,开始反思,读了这么些年,为什么我连黄金屋的金光都没看到,问题出在哪里?
回顾一下,我的读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卷有益
曾经有一位客户跟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张你还年轻,年轻人就要多读书。什么书都行,哪怕只是每天睡前读15分钟,10年以后比起不读书的人,你也会很与众不同。”
谁不想与众不同呢,那时我20岁,相信自己还有时间可以变得与众不同,开始读书。
这个阶段,我读书重在培养习惯。
觉得每天坚持在读就好,不去想记不记得住,用不用得上这两件事,还老安慰自己没准哪天就用上了。
这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无关其他。
第二阶段:知识改变命运
工作3年左右,我进入读书的第二个阶段。
这时,不需要再培养读书的习惯,这时有了为改变命运而学习的意识。
期间主要读一些跟工作相关的,希望可以把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让自己升职加薪。
但我在这搬运知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一个道理有效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
说白了就是别人的方法在我的工作并不那么好使。
原来知识改变命运没有这么容易,倒也不可以因此而放弃。
我想也许是我的积累还不够,所以命运还未改变。
第三阶段:实践出真知,适合自己的才最好。
之前看到了很多爆文,有人一天读一本书,有人一年读好几百本书,这些让我很目瞪口呆。
他们太厉害了,我自己一年最多读书不超过20本,就是装个风火轮也赶不上人家。
但读书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别人的装备不一定打得了自己遇到的怪,别人的绝招,未必适合你。
想要知道这方法好不好用,实践一下就知道,是驴子是马拿出来遛一遛。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那种快速的方法不适合我这种慢热的人,而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倒是很适合我的性情。
1.少即是多,慢慢读
在书中,成甲老师提倡的是,慢慢读,少即是多。
哪怕一年只读一本书,只要把这本书读进去了,运用到生活当中,产生了实质收益,这就是读书的成功。
假如一年读了200本书,但生活并无丝毫改变,那这跟没读书的人没什么两样。
因此,不要追求数量,找准自己的节奏,慢慢读就好,我终于不要再踩着风火轮追别人了,哈哈!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罗胖说读书一定要做笔记,这样才会让你跟书之间发生联系。
但重要的是做完笔记之后,我们还得去温习。
毕竟过目不忘的人只是极少数,温故既是让我们巩固所学到,还可以让我们知新。
在不同的时间里,不同的环境中,读同一本书,一定会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想法。
我自己去年读曾国藩读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发现,那种感觉跟挖到宝藏一样。
所以,今后我要既读新书,也不忘旧书。
3.让新旧之间的知识产生联系
读书过程中,其实我一直为一件事而苦恼。
我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都是点,我又无力将这些点串成线,构成面,最终成为一个系统。
当看到让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这句话时,我感觉自己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记住新知识的办法是将旧知识与其联系,而让新旧联系所学才会成为一个体系。
在《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运用的记忆宫殿就是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他会为所有的新知识利用旧知识设定一个场景联系起来。
比如,我们要记住B6,不应该只是单纯去记这个字母和数字,我们可以想像一个美女,有性感的胸部,有六块腹肌,这样的记忆是很难忘掉的。
慢慢读书,经常回顾,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去读书,这样的方法对我而言不累且有效果。
如果读这篇文章的你觉得,这是你想要的方法,不妨试一试。
如果觉得不合适,也很正常,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