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苏,隰有荷花。”,“扶苏”指枝叶繁茂的大树。秦始皇为长子取名扶苏(?—公元前210年 ),希望他像大树一样繁茂。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形成了制度层面上的统一,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百家争鸣”,文化差异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统一。秦国与列国文化虽皆源于周文化,却融合了戎狄文化,又推崇法家思想,六国士子在文化上并不认同且鄙夷秦文化“刻薄寡恩”、“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虽然秦始皇也设立了“博士”职位,允许列国士子和其他学派的学者参与朝政,却只能议政而无实权,派往各地的官员大多是熟悉秦律的秦国人,各国士子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小,民间非议秦政的声音甚嚣尘上。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在秦始皇设的酒宴上以“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所非闻也”质疑秦政且提出恢复“分封制”。当李斯提出“焚诗书”后,秦始皇不仅全力支持,下令焚毁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和官方藏书以外的所有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而且严禁民间再有任何诗书和攻讦朝政的言论。不久,侯生、卢生两位术士出逃并在民间大肆非议秦政,秦始皇大怒“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䚶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自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对于秦始皇维护其统治稳定的举动,扶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认为扶苏倾向儒家思想、不满朝政,“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扶苏因与秦始皇在治国理念和文化层面上的冲突而被发配。“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病死沙丘,于是赵高、李斯及胡亥等合谋,假托秦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了一份诏书说“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劝阻扶苏自杀,说:“陛下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太子,将你委任到我身边监军三十万守边,担负天下的重任。如今来了一个使者说让你自杀,怎知其中有诈否?不如提出恳请,弄清真相再死也不迟啊”。“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明万历年间祁光宗纂的《关中陵墓志》是一部专门记录陕西陵墓的志书,书中记载的扶苏墓就有四处:“一在临潼县药水村,一在平凉府东,一在宁州西,一在绥德州城中。按绥德古上郡,扶苏监蒙恬军处赐死葬绥德,地有呜咽泉,当是。又有蒙恬墓在州城西南一里。”四种说法中《关中陵墓志》采信的是绥德版,所绘墓地之图正是绥德。
《临潼县志·文物志》中有太子扶苏陵一条记录:“清顺治《临潼县志》:‘秦太子扶苏墓在县东三十五里。’清康熙《临潼县志》:‘扶苏墓在县东谷北里药水村。’群众传说,墓在今代王镇南山坡上,地名龙骨堆,俗称太子墓或是待考。”龙骨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东面,是玉川村的一个自然村,今属仁宗街道办,距离秦始皇陵只有7公里。今天的龙骨堆无碑石,所谓的太子扶苏陵亦无史料佐证。扶苏被逼自尽于上郡,从当时的政治环境看,尸骨是不可能运回临潼安葬的。也有人认为龙骨堆之名来源于本地出土了大量的恐龙骨化石,人称龙骨,故名龙骨堆,与所谓的太子无关。
《平凉市志·旅游资源》载:“秦太子扶苏墓在府城东南四十里,为衣冠冢。将军蒙恬墓,在府城东十五里。”志书注明信息来源于《古今图书集成》,但关于墓葬具体位置却语焉不详。平凉之南的华亭县据说也有座扶苏墓,民间传说太子扶苏自杀后,蒙恬将扶苏的尸体秘密运到秦先祖发祥的陇山埋葬,让他魂归本土。蒙恬随后也死在了陇山,被天神封为“吴岳王”,一直在陇山当守护神。今华亭县马峡乡寺沟村的太子寺,就是扶苏的墓;而蒙恬的岳王庙在东峡北山上,称作“北岳庙”。除了这个故事外,《华亭县志》中也没有找到任何扶苏墓遗址的信息。
唐元和年间担任宰相的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宁州定安县: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蒙恬筑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宁州定安县,扶苏冢:秦太子冢,在嵩城原。”宁州定安县便是今天的宁县。《宁县志·文化志》中记载:“扶苏墓,在新宁镇袁家寺村,群众俗称‘冢子疙瘩’‘太子冢’等。旧有碑记已毁。”宁县八景之一“秦储荒丘噪暮鸦”,说的就是扶苏墓,据说过去每到傍晚就有成群结队的乌鸦飞聚其上,鸣噪不已。其地在今新宁镇梁高村北面塬头上,有大约3米多高,直径在20米左右的封土堆。附近有“秦扶苏墓冢遗址”标志。1975年前后,当地群众取土时挖开墓穴,县博物馆从墓葬中找到铁釜、铁灯各一件,但出土的物件不能证明此墓与扶苏有什么关联。
河南省商水县舒庄乡有个扶苏寺村,村里有座墓,当地人称作扶苏墓。如今扶苏寺已经没有了踪迹,但扶苏墓还在,是一座圆形墓冢,墓前立有一牌楼石碑和扶苏塑像。扶苏墓于1978年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当地文物考古部门勘察认定,该墓修建于西汉,周围有大面积的汉代建筑遗址。商水古称阳城,阳城故城遗址就在扶苏寺村北。“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就是舒庄乡后陈村人。《陈涉世家》中陈胜的一段讲话已经暗藏了答案:“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胜诈称义军乃扶苏领导的军队,以扶苏之名举义旗,可以顺民意,也为起义增加了更多的合法性,这是一种政治需要。此扶苏墓只具有象征意义,是一座空冢。
唐景福二年(893年),科举落榜的韦庄路过绥德,赋诗《绥州作》。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年近六旬的韦庄不会想到自己在次年终于进士中举。这首诗在唐诗排行榜上名气不是很大,但却为绥德增加了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1947年8月,转战陕北的毛泽东途经绥德时曾手书此诗,手书现在被刻在绥德龙凤桥头的石崖上。
绥德城南有一呜咽泉村,据传是扶苏自裁处,自尽时绝壁上流出数股如泪一般的泉水,似呜咽之声,“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当年恨李斯。”绥德县城疏属山上留有墓冢一座,唤作扶苏墓,墓为长方形,长30米,宽6米,高8米。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州王润在扶苏墓旁修建了“扶苏祠”,内有蒙恬从祀。在城内扶苏巷上端修建了扶苏庙,后来祠庙俱废。1934年,国民党军姜梅生团长驻绥德时,在扶苏墓顶筑八角砖亭一座,成为绥德的地理标志。1995年“扶苏祠”原地原样重建,但扶苏庙却没能复原。绥德的扶苏墓也缺少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相互印证,但从目前资料来看,扶苏墓在绥德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有人提出,如果公子扶苏继位,秦国还会二世而亡吗?“天欲亡秦,故亡扶苏;亡扶苏故坑诸生,借使不坑,则不谏,不谏则不逐;不逐,则不亡;不亡,则必嗣。嗣,则斯、高不能容者,其胡亥无由袭其位,秦业犹有可为。即不得享国长久,亦未必如此之极也。”历史没有假设,千年云烟消散,惟有呜咽泉水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