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院对于研究生的管理非常严格,既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质量上,更是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工作日要签到签退,周末也只能选择休一天,就这样每天4次签,早上8:30,中午11:00,下午2:30,晚上10:30,关键还是指纹打卡,想找个人帮忙都没办法。周末单休,晚上加班也没关系,竟然还没有假期,我们回家全都靠请假,所以每次都得为请假找理由,为能多在家待一天绞尽脑汁,。别人的暑假已经过去一半了,又到了写请假条的时候了,刷刷博客,无意中看到一篇,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现将部分文字摘录如下:
研究生们都知道,即使是在高校读研也很难休息一个完整的假期,尤其是在科研任务比较重的导师门下读研更是如此,因为科学研究具有时效性,实在禁不起太久的等待,常常是“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所以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需要更多额外时间付出的工作。当然也不能不休息,毕竟都是血肉之躯,休养调息也是必要的,毕竟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实验室规定每个研究生一年可以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在任何时间,分几次休完都可以,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运期和倒霉期。在幸运的时候,可能一周之内会出很多结果;而倒霉的时候,常常是很长时间颗粒无收。所以觉得很倒霉、很低落的时候,干脆休息几天,出去换换心情,好好思考一下,没准再次开始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新的转机。
于是这小小的请假单便成了研究生们的智慧秀场,也是研究生和导师斗智斗勇的小舞台。每年春节前是学生集中请假的时期,因数量之大,其规律性也便体现得十分明显,从统计学上来说算是具有显著意义的那种。
规律之一就是所有同学的请假起始日期几乎都是周一,而结束日期都是周五(鉴于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误入歧途,陷入周六周日该不该算的无休止的争论中,所以特此作进一步说明:这里讨论的不是周六周日,而是为什么起始日期不是周一以外的任何一天,结束日期不是周五以外的任何一天,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类似于节日串休的最优化的设计方案,而之所以说它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起始和结束的周六和周日不算)。此结果的普遍性之高,每年的重合率之大,标准差之小,几乎是我多年科研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理想结果。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请假单我都强忍着怕自己笑出声来,因为我知道其实他们离开实验室的日子肯定是周五,而回来的日子肯定是周一,看来大家都在挖空心思,力求使有限的假期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记得有一年,有一位女同学请假的方式更是体现了智慧的高度集成,人家采用了三段式请假法,生生地把春节休假分成了三段,总算把所有的周六周日都扣除了,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段: X日(周一)--X+5日(周五);第二段:X+8日(周一)--X+13日(周五);第三段:X+16日(周一)--X+21日(周五)。请了15天的假,实休23天。当她把这样的请假单递给她的导师M教授的时候,M教授当时傻掉了,良久才缓过神来:“你是说你每周的周六周日上班,其它时间休息?”,答曰:“是的”。“可是X+6日和X+7日是大年初二和初三,你也来吗?”,答曰:“我来”,这下M老师更是吃惊得嘴都闭不上了。因为这位同学因其母亲是某学院院长,平时周末都从来没有来过,如果春节来实验室,肯定是吃错药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此斤斤计较也的确是科学精神中必不可少的,真是人生无处不科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