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样一群人接触的多了,越来越明白“以貌取人”的肤浅,不论你自诩为多么会看人,眼光多么精准,你都无法在初次见面时就能了解他,越是有才华的人,越需要时间去发掘内在,相处的越久,内容越多,越有料。就像一瓶窖藏多年的好酒,品过之后,唇齿留香,历久弥新而经得起回味。
机缘巧合中,接触了许多从事艺术行业的人,有时我就思考,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这般的创造力,是灵感?灵感源于哪里呢?日久天长的素材积累是必须的,但不是每个饱经诗书,行万里路的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那么积累就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了。
那究竟是什么呢?
思考之后,我有了一种不问对错的主观感受,那就是,”人性“
他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这个空间或许不大,但是很纯粹,像孩子般的童真,像一块尚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绿草青青,花香四溢。这块空间,未被世俗染指,不受已知约束,似乎有许多流动的物质,连重力都可以摆脱。而每个人能量的多少,就取决于这块空间有多大,纯度有多高,有多么的不受限制。
恰逢前段时间看一本书,讨论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给了我很多思考。
曾经,很多人认为,这个界限为“是否能够使用工具”现如今,随着认知的开拓,人们发现会使用工具的动物越来越多,随之,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看过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这条界线,应该是想象力
人类世界的本质,是用想象力构造起来的。看到这,估计很多人会反驳我,说,人类社会是由物质构造起来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没错,可是再往本源上思考,是谁,赋予了物质实用性呢?
是想象力,在不关联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随着联系的紧密,产生了实用性。
创造力本身大于生产力,美的存在多出于新鲜感而非实用价值,一旦将眼前的事物具象化,强调了实用性,就很难感受到美了。因为理性的判断阻碍了感性的生衍,而“美”本身,就是主观与感性的范畴,目的性是毫无乐趣可言的。
艺术本身,并没有脱离现实用途。脱离现实用途产生的,是美感。
举个例子,中国的很多本土品牌,常会选择英文字母作为logo,是因为,你看到这个字母的时候,因为没有把它具象成某种含义,才能去欣赏logo本身的美,或是字体,或是构图。就像外国人有时候会在身体上纹一个汉字,也是同理,他们不懂得这个汉字的实际意义,才能体会到字正方圆的美感。这种感受是主观的,是不受实际意义约束的,是美的。
而艺术家,就是把这种美,通过技艺和想象力,把美,以一种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人。
写偏了,纯理论的东西,没得意思了。
回到最初说的那群人
我喜欢听他们交流,是一种享受。即便很多时候我并不懂得其中专业的层面,只能在我有限的认知上去尽力理解,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能从并不熟悉的探讨中,产生很多与自己有关的思考。
我也喜欢这种形式,偶尔碰撞溅出的火花反倒非常有内容,就像,高手过招,观点尖锐,但不伤人,招招之中,有艺可学。若你虚怀若谷,就为营养的吸收,留了来路。
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无论现如今提起时多么的云淡风轻,你仍能从现有的作品背后感受那些熬过的夜,画坏的笔,走破的鞋和翻到起毛的书。
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感到迷茫的时候,有不被理解的时候,有妄自菲薄的时候
很少有人能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对于未知的恐惧也与常人无异。只有在到达某种程度之后才会有柳暗花明的豁达,这时候,会发现,追求的一切都会随着过程一同到来。
其实凡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对于喜欢 没有艰难,虽然明知有那么多的不可能,却还是不愿意拒绝可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