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今天终于写完了老总的工作报告,熬了两个晚上加一个白天,交了第一稿。等下20:00又要开会,希望我能利用这40分钟时间把今天的日志写完,这样也许我今天就可以写毛笔字了,只要徐总不要我今晚改第二稿,只要等会的会议不要我们改巡间报告的内容……
R
我祈祷!
刚才在回酒店的路上听《基督山伯爵》只开了个头,希望开完会后能有时间一边写毛笔字一边听完,祈祷!
I
回到主题,今天继续学习关于书法临贴的误区:
7.临写不需要语顺。
古人在书写中字与字的间距不是随意地扩大和加密的,那是因为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张力和张力释放的方向,有张力就有了周围的空白,因为要取得全篇的和谐就必须要合理地调配这些空间,这也就是所谓的计白当黑。由此,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大量读帖的阶段,内容的连接和顺序以及行与行的关系,将会令人对书法的感悟,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临写古人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相对变动中的字,即因为内容的不同,连接字的不同,与其它行相互的呼应不同。也就是语境吧。所以关注所写的内容和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是后期要想取得进步的重要内容。
记得我前期写过一篇日志,书法在字外,要去理解和表现内容,还是要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书法的理论、诗赋的修养…… 所以以后不要一边写字,一边听书,要进入心流状态,才能真正投入进去,才会真正有所进步。
8.当代很多初学者崇拜肖临。
临摹时很难做到字中的角度、孤度完全一致,更难做到字或字之间的距离、方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在正常临习的时候,人们注意用笔的正确习惯,注意结构的特点,而不可能去注意那么准确的方位。也没有必要那么准确,因为那需要下到惊人的复制和对照的功夫,而下的这些功夫对今后的书写全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记得我其实就有这样的困惑,我曾经都想过,要不要再回到描红阶段,这样才能保证写的字跟原帖一模一样呢!现在我也认同了,没必要临得那么像,关键还是要掌握用笔的方法、习惯,及字的结构的特点,不然就总也离不开字帖了。
9.迷恋精彩形象、临残和效果。
有时我们会很尊崇古人的许多经典的笔画或应变的结体,我们通过临摹,掌握以后随时照搬,其实这些特殊产物只有在特殊出现时才精彩。我们应该学习方法而不是搬笔搬形,搬来的都是死的,而学会法和理解字理后,自己就能在特殊状态下出现自己的精彩的应机而出的笔画和字型。既与古字法出一辙,又与古字型不相同。
还有人临碑时会跟着碑的残破走,这样大可不必,因为这些不符合用笔的刀痕和剥蚀部分,一旦自然书写起来都变成了滞笔的地方,很多前人追求这种效果的人都没有大的成就,而王宠的枣木味,吴昌硕的苍浑,都是自然书写出来的。很多当代人都在做效果,染色、做旧,这些就像是制作赝品。有见识、站得高的人搬起来总要丢掉些东西,而且丢很多;见识低、站得低的人不管什么,都搬回来,以为可以垫高些,可是有些东西根本是重复的垫不高的东西。效果是工艺的东西,如果有益于书写的水平提高就多用,否则就是那些垫不高的东西。
D
学了三天关于临帖的知识,我对之前的一些困惑有了一定的理解,我想可以就按现在的进度临习,还是只有多写才能更好的运用笔法,下阶段重点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1.通过多练、练熟,加快书写速度。
2.不用刻意背临,但要通过多练、练熟、记熟笔法、字形结构。
3.除尽量保证每天半小时至1小时的临帖练习外,至少每两周有一个周末用半天时间进行创作练习。(创作作品同平时练习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