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专栏中的一篇文章,他在专栏中展示了三幅画,分别是:
吴军老师对画作的介绍与鉴赏,以及对艺术的品味让我深受触动。虽然我一直听到“审美能力”这个词,但潜意识里,我一直把审美看作是一种价值取向,而未当成一种能力。显然,我是错的。
审美,不仅不是价值取向,而且有着能力的高低。虽然说某非洲部落的审美和我们不同,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们审美与我们不同是因为价值取向不同。这更像是两个不同的审美体系,两个体系的共同点就是,在其内部都有着审美能力高低。
在为全球化之前,各个国家的审美体系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随着全球化,各个审美体系开始融合(但也有一些实用性较差的服装、器具等慢慢淡出)。现在全球的审美体系依然在融合的趋势中,而一旦处在同一体系中,审美水平便可以比较了。一般来说,在同一体系中,一个穿着不得体的人,相对于穿着得体的人,其服饰审美能力是更欠缺的。这一点我是有感触的:之前在法国生活三年,回到国内,我能够感受到国内各个年龄层次人的穿搭的审美水平都是低于法国的。在法国,相当比例的老太太出门都会很注重自己的仪态,穿着和妆容既时尚又得体。
我对自己的反思以及平常对其他人的观察,告诉我,审美能力是极其稀缺的能力,很多人缺乏基本的意识。“审”、“美”,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这代表着这个过程是需要人主动参与的,而同时有着可供人审的“美”。而缺乏审美意识,一般是指没有“审”的这个动作,自然也就没有了“美”。
克里斯那穆提说:“The obvation is the observer.” 在我看来,用这句话来形容“美”与审美者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审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互动,它赋予人全新的感受——人在审美的那一刻,就是美的本身。审美,因此对人而言有着巨大的意义。
人需要审美,不仅是为了愉悦自己,更是为了在参与中完善自己;人需要审美,不仅是为了参与其中,更是为了在体验中明白取舍;人需要审美,不仅是为了体验幸福,更是为了能从艺术的视角观照苦难。
愿你和世界,都是美的。
奥卡姆的刀
东坡:你像一坨屎。
佛印:你像一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