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高中学校的老师在他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随后留下了一点点感想在其后台,今日,他将行文作了修改润色,亦发在了他的公众号上,与大家分享。
老实说,当时提及要回应此文感想,我还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比较好。
自己在简书胡言乱语惯了,也从不理会受众对象的是否认同,因为这个平台,本来就是个自说自话放松的地方,不必太在意是不是有人看,把其作为自己心情的记录场所就够了。
而老师的公众号,阅读它的人群范围比较广,有原来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有社会上爱好广祥文字的许多墨客,还有很多关注了此号的我原来的同学校友们。留文于他的公众号,无疑有班门弄斧的尴尬,在回忆陈年旧事中自恋情节的流露,也会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能。
在实名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感想发与老师,这是第二次了。第一次之后,我曾经用开玩笑的口气告诉老师,在他的平台发文,会让别人笑话我吹牛,或者是文过其实。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高中的我,绝对不是能写会说的一位,跑这儿充什么大尾巴狼啊?看到后台那些颇有见地的留言,更是有点羞羞,水平这么差,也去丢人现眼。
后来思考选中了主题,正是针对自己羞涩性格的一面。曾经看到有人写文提杨绛先生说过,有些人书读得不多、想得太多。我大概就是那种凡事想得过多的神经质人群,所以在过去的日子里,有很多事情都砸在了自己想得过多的害处里。
既然答应他可以想想码点儿啥,那我就得认真的对待,认真大概是我唯一拿得出手的优点了。于是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代入文字里,把与年轻一辈的比较差距流露在字里行间,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都是些真心话。以小见大,有些东西看似小,但真的会影响很多大的运势。
碰巧今天上午,春训心理学教授的讲解中,正好解释了我昨晚完成那篇文字时的情绪,不是冲动,而是分析,是人格成长的一种方式。
过去一直回避自己存在的问题,有爱面子的思想,有自怜自爱的抱怨。没有真正让自己长大起来,说教不光光是针对学生或是后辈,如果首先能把自己修正了,才是个有点希望的状态。
码字的过程,就是个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过程,虽然我极其不擅长这种议论式的文体。(编编故事倒还蛮喜欢的/偷笑)。
没关系,我试了,我也突破了自己,这不正是自我成长的好机会嘛?起码现在,我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了。呵,成不了什么真正的勇士,在生活现实面前,我亦增添了一点点勇气。
死党看到转发的文后,表示有同感,我们都自嘲是这种“自卑式”的羞涩,掩盖了我们原本外向型的性格,随着年岁的增长,知道开口说话的能力,还真的只能靠锻炼;除去羞涩的面纱,用更强的能力来维护弱小的自尊,才是打败自卑的有力武器。这点,她做得比我好!我还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