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简书最核心的定位有两个:写作跟阅读。一方面是简书笔记本,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线上写作体验,我很喜欢简书的这个功能,Markdown堪称最舒服最便捷的写作工具,而简书笔记本又数得上是最舒服最便捷的Markdown写作平台,自从接触简书以后我就再也没打开过word,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在简书上写下的,即使是应时受人之托所写的公文等类型文字,我也是在简书上写就修改完毕然后复制到word中排版然后交给别人,我太喜欢简书笔记本那张白纸了,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也曾数次描写过在简书写作的舒适与优雅,以后我还会一直用下去。
简书的另一个定位是阅读,即所谓简书社,编辑会将作者在简书笔记本上发布出来的好文章推荐到简书社的首页供其他用户阅读欣赏,起初只有推荐到首页这一个功能,随着简书用户的增多后来又增加了专题、热门等等功能,近来还开发了简书的手机客户端,我对这一方面的功能是不太看重很少使用的。以前简书相对小众的时候,我在简书上写文章之余会随手翻翻首页的文章,原创的小说散文杂文,真诚又有趣,看那些文章就像在公园散步,会激发我的灵感,这对我的写作也有益处。后来简书推出了专题,将一些类型风格相近的文章编排到一块,通常一个话题有好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看那些文章就像胡兰成写张爱玲:开了我的聪明。我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想法,就简书所有的专题每个专题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是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只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好了,当然由于我的懒惰与力不从心,这个计划从来没有实施过……
那时候,简书大致还是两位一体深得我心的。我一边在简书笔记本写作,另一边在简书社看文章,优哉游哉不亦乐乎。
我是从简书开放专题与文章下面的评论后逐渐开始不在简书看文章的。简书官方的理由是开放评论可以增强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开放专题可以使人人成为编辑,无疑这两点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来到简书,但我对这二者并不喜欢,我认为它们破坏了简书的格调与氛围。简书本来有简信的功能,类似电子邮件或者亲笔书信,你要是对一篇文章有想法,就可以给作者写简信,作者也可以回复你,一来二去,私下交流,颇有早年作者与读者的特殊风味。但一开放评论,这种关系就不复存在,写简信时你会锻词炼句字句斟酌,在文章下方写评论时却有一种感性与鸡血交织的戏谑感觉,可能这就是网络即时回复的固有风范,有的人很喜欢,但我觉得不妥,不信你看看那些文章下面的评论,聊的根本不是与文章有关的事。还有一点是开放专题,人人都可以是编辑,但不是人人都清楚自己是否能做称职编辑,编辑分好坏,好编辑给人方便把漂亮的文章呈现给读者,赖编辑却会使读者更加迷茫。我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专题,因为我自知自己的审美殊于大众,倒不如不出来献丑。
我已经很久不在简书上看文章了,对于简书的诸多改变也不是很清楚,但最近我偶尔打开简书首页,整个页面要么是“你读书少,所以不能成功”这类鸡汤文,要么是“windows常用软件”这类伪技术文,要么是“教你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如何成为女神”这类咨询文……我根本找不到值得一看的原创文章,我不知道简书这是怎么了,我还记得早时在简书看写作者们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书写自己人生的感悟或是晒自己的游记小说时的那种愉悦感,那种感觉我现在找不到了。现在打开简书,满屏满页都是浮躁都是功利,人们都在想如何让自己的文章赞数破千上万冲到热门第一,很少有人安安静静写文章了。简书已经不是我记得的那个简书了,我不知道简书这是怎么了,我不知道人们这是怎么了。
简书原本的口号是“找回文字的力量”,略有种悲壮且装逼的意味,后来改为“交流故事,沟通想法”,这就很恰当了,人们写作的初衷不就是这两句话吗,人们写小说写散文写影评打笔仗辩论不就是在交流与沟通吗。简书团队对自己产品的定位是“一个基于内容分享的社区”,我觉得这就很不恰当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起初来简书最大的诱因就是简书笔记本这个好用舒服的写作平台,而这个定位却只强调内容分享与社区,忽略了优质的写作,完全是本末倒置,因为简书社区中分享的那些所谓干货,确实不比其他社区更多更优秀更有用,如果简书将来有一天去掉笔记本这个功能,我马上就会注销我的账号:谁来简书是单纯为了看内容?所以我认为简书的当务之急还是“找回文字的力量”,不要在所谓社交化的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只有文字,才是简书唯一的力量。
201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