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主题:核心素养下的教研能力提升与教研改革的引领。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听细心记,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获,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举办这次研修活动的目的:
一、提升全市教研工作者的六大能力(教学示范的能力、经验提炼的能力、教学诊断的能力、命题分析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培训指导的能力)
二、更好发挥全市教研室和教研工作者的五大职能(学习、研究、指导、培训、管理)
要求:一、珍惜这次难得的群学研修机会。认真听认真记,深度反思,深度理解。二、研修活动结束后,每人提交一份研修心得。(有长度,有深度,有反思,有收获,有打算,有建议。)
一、我们为什么要让老师成为研究者
“要让老师成为研究者,要通过研究来改变老师自身”,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引导老师做科研。做科研更关键的是可以帮助老师理清思路。(例如,我们帮老师修改文章,就是在帮老师理清思路。)一个新老师如果五年内不显露头角,就很可能从事的行业就会碌碌无为,成为一个贫庸的老师了,一个老师的顶峰期就是教龄10到15年。我们的研究就是让老师保持教学的青春活力,这就是我们做研究的价值。
荷兰小学毕业必须写论文,和大学一样。三四年级时候让学生进图书馆查资料,五六面积时候完成论文,十六开纸十六页。为什么要让学生写论文: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也就是成为一个研究者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让我们的老师做科研,可以有两个好处:科研能使教师更专业,科研能使教师更快成长。
二、让老师成为研究者的第一步,:小课题研究。
举例:一位农村教师,做了一个课题-《推荐某某区的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俞晓东老师建议这位老师成为局长的时候再做研究。(这个命题太大了)老师要研究与学科有关的,小一些的课题。(举例子:日本的一个观察课题:去小卖部买东西的孩子是哪些孩子。分析发现,常去小卖部买东西的孩子家庭条件都不太好,学历不高。十多年跟踪研究发现,小卖部买东西的孩子,长大后,还是社会底层的人群。)
1.定义
指以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小型问题为研究专题,运用研究的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开展研究活动,在教短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对该问题的认识有了提高或得到解决的小型的教育科学研究。
例子:小学一年级学生抄写生字遍数的研究。获得江苏省课题二等奖。
小课题(小专题,切口小,一研一得,得得相连)的特点:小、专、深、实。因小而专(研究对象),因专而深(成果深,意义深),因深而实(实在实用有实效)。
3.流程:选题确立-思路确定-方案制定-研究方法-反思调整-成果表达
一、选题确立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主题。在对问题的追问中确定研究的专题。在实际问题的聚焦中,选定课题的名称。
二、思路确定
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问题的分析,研究思路的梳理。
三、方案制定
最初拟定,动态生成。
四、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
五、反思调整
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反思,对研究的过程进行反思,对研究的计划进行调整。
六、成果表达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其他形式。
三、引导教师迈开成为研究者的第二步:关注教育热点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2.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要,更要反映社会需要。3.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4.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借鉴其他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提出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他有轨迹可寻: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文件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概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现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一、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二、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三、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三)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1.正确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所为有所不为
2.学校要与时俱进,但也不能把核心素养当个筐,什么东西都好装
3.寻找能打上学校印记的学校特色素养
4.改革重点是寻找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育教学路径
5.依据核心素养要求,探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路径
①课程名称、类型;②主讲教师;③授课对象课;④课程设计思路;⑤课程目标或或意图及内容或活动安排;⑥授课时间;⑦教学方法;⑧单元计划及课时计划;⑨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2)SPOC(私播课):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字面意思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指使用在线的课程(类似于MOOC)对少数真实在校注册的学生实施的课程教育。和 MOOC 相比,主要的特点包括:人数少、在校注册(收费)、除了在线视频和习题等,还可以有其它辅助的线上或线下课堂、答疑。
(3)云课堂: 将平板电脑引入教学,探索“云课堂”模式,“移动学习”助力未来课堂,挑战
“云课堂”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课堂形式。
(4)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让学生参与课堂
让学习主导课堂
把学生组织起来
把学习过程完善起来
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拓展课堂教学宽度
四、引导教师迈开成为研究者的第三步:系统设计
1.定位
寻找一个自己擅长的研究点
要一次规划,逐步到位
2.策略
引进方法,从改造入手
总结经验,从提炼入手
调查研究,从问题入手
个案研究,从积累入手
(一)一个教研员的职责是什么?(培养教师)
教研员工作岗位基本职责
1、教学研究
教研员要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的理论与实践要从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策略。
教研员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倾向性的教学问题,组织教研活动研讨解决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教学调研指导
教研员要深入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了解教学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策略,写出调查报告,提交教育行政决策参考。
教研员要指导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克服教学困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整合教学资源
教研员要广泛采集、开发、组合教学资源,要建立供基层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平台,要组织教师不断拓宽教学资源渠道,丰富、更新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
4、教学业务管理
教研员要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对学校执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使用教材等教学业务实施管理,对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科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并就阶段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5、课堂教学评价及学生学业评价
教研员要依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对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检测,承担考试命题任务,进行质量分析,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6、教研组建设
教研员要组织本学科的骨干队伍,健全区域的教研网络,抓好教研组建设。
及时发现教学典型,扶植、培养典型逐步成长,给予锻炼、表现机会,并让典型逐步在一定范围发挥作用。
(二)一个合格的教研员的标准是什么?(让一个教师成为骨干,成为名师)
(三)一个优秀的教研员的标准是什么?(经过你的发现、指导,培养让更多的教师成为骨干,成为名师)
(四)做一个优秀的教研员你准备好了吗?(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研员)
1.要有积极的思考态度和自信心。
⑴ 教研员必须是一名善于思考和勤于思考的人,要善于抓住教育发展最新动向,明确怎样的教育是顺应社会历史潮流的。要具有运筹帷幄、统领千军的信心。古人有句名言:一日三思吾行。
⑵ 教研员应把“一日三思吾行”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每天要想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否偏离方向,有那些工作是做了无用功。要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树立长期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去完成。
2.要将服务作为专业生存状态第一要职。
⑴ 过去有人说:老师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也有人说:要学生有一杯水,老师要有涓涓的活水,而我想说的是:教研员要学会培养能挖井会找水源的教师。教研员不是发号施令的领导者,应该从原来的单纯的研究性工作方式和高高在上的专业状态中自我解放出来,由单向的灌输转变为以多维互动,“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
⑵ 要有自己的思想。教研员不能当新课程、新理念的“搬运工”,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有超越课程的专业意识。要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专业生活的支撑,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研教和研学为中心的课程教研。
⑶ 作为一名教研员,就要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走近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困惑,发掘解决现实的问题。专业引领要到位,但不能越位,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学术交流、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的共同体。应具有教研员和服务员的双重角色。
⑷ 只有不断学习,集思广义,提高自己为大家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要成为一名“点菜员”,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菜单式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提升全县教师的业务水平而提供学术指导,教研员的人格魅力时刻感染着一线教师,教研员应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促进者。
3.要拓宽自己的眼界。
⑴ 决不能沉溺于已掌握的知识,要有忧患意识,时刻牢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尽量多地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时刻冲在教学的最前沿,并寻找机会亲自上示范课、接触教学,避免教研成果形成空中楼阁。魏书生曾说过,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他有他的难处嘛,同样我们老师教课有问题,教学质量不高也是有老师的难处的。
⑵ 教研员要会深入基层,就是掌握深入基层的技巧,把握深入基层的时机,尤其关爱“教困老师”,让我们县的教学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要选择优秀课例带到教学一线,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是空有理论指导。
4.要善于分析、判断和选择。
⑴ 当今时代是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品种繁多的教学方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又为教研员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⑵教研员要及时、准确地对各种教学方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有机的选择和整合,优化吸收,并形成自己的思想服务于基层教学。
5.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⑴ 作为教研员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责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这就要求教研员又较强的组织能力。
⑵ 教研员就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时还要让别人(一线教师)过硬。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收集教师提出的优秀的教学经验,使资源共享。要把握好观摩的方向,设立层层观摩目标,推选优秀观摩课,努力使观摩活动有始有终。使教师顺着一条较顺畅的路,逐一完成目标。稳步提高能力,培养、打造出更多的名师。
6.为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⑴ 从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是打“底色”,教研员打好这一“底色”尤为重要。读书理应成为教研员专业引领的内源性需求。在与经典对话中、在大师的引领下,教研员可以走出狭小、走出平庸,走好专业引领之路。
⑵ 教研员要把尊重作为专业引领的“支撑”。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时间和过程,在基层学校,一些教师开始不能适应新课程,感到有压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过程中,教研员应多为一线教师创设一个信任的、允许犯错误的氛围,不应过多地指责教师,要让教师得到尊重和期望,获得心理上的解放。要通过反思使专业引领更为厚重。反思是成长的阶梯,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理论素养的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独特性和可生成性要求教研员更要学会反思、更要善于反思。
⑶ 我认为教研员的反思空间往往要比教师的反思更宽泛一些。教研员在听课评课、座谈研讨、对话交流等过程调研活动中开展反思,要借助问卷调查、成绩测查、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方式搞好反思,并使反思成为教研员专业生存的新状态,使专业引领变得更为厚重。
⑷ 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但仅有教师个人的反思是不够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要增强合作意识和研究意识,以“教师就是合作者”的觉悟去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建共进。以“教师就是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 、分析和解决自己教学实际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教学工作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努力创生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7.要善于沟通、表达。
⑴ 语言是一门艺术,要运用语言,最大限度地将优秀教育教学方法传达给教师,使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应用于实践,再巧妙地接受教学反馈,对教学进行微调,再培训。形成良性循环。
⑵ 作为教研员要谦虚,认真,争取让大多数人做自己的知心朋友。得到朋友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复杂的教研工作。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需要全身心付出和努力。教研员这一职业任重而道远。我衷心地祝愿教研员们,在漫漫的教研之路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满腔的热情去战胜困难,为我县教育辉煌的明天去拼搏去奋斗。
从教研员的职业角色分析,教研员能力素质:教研员应该知晓教育原理、领悟育人规律、了解教师成长、熟悉学科特点、懂得教学评价。关于教育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师的知识、关于学科的知识、关于评价的知识,这是教研员应该具备的知识基础的五个主要方面。当然这些知识主要不是依靠听授而获得的,教研员的知识积累更要依靠自学来汲取和领悟,特别是在某一具体研究任务的驱动下的学习。
(五)面对信息对教育的冲击,你该怎么做?
直面问题,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举例子:从新授课倾向问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