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聚焦的七个基本技法2019-01-17

(本文根据讲座录音整理增减而成)

李 明

20190113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是读书讲座的第五讲。我们上一讲讲到了心理治疗只有在体验过程和象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成立。你光是概念化,来访者不怎么会发生变化。但是你光是体验,没有象征化,那也不能发生变化。变化发生在这两个部分的互动过程中。简德林说:


“所有形式的心理治疗的成立都是一个人努力为他自身更深入地体验,并且能把握、象征化他自己感受到的体验。”(ECM, p.78)


既然我们知道这两者的互动是心理治疗成立的基础,甚至不光是心理治疗,甚至一切认知都是以这两者的互动为基础的,包括我们的语言、思维、行为、逻辑等等都是以这样的互动过程为基础的,那我们就要进一步来探讨,这种互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的。我们今天要介绍《体验过程和意味的创造》这本书的第三章,有人说这一章是这本书里边最重要的一章。这一章讲到的七种基本的互动方式,就是感受到的意味和象征之间,或者意会和象征之间的七种最基本的互动方式。我们了解了这七种方式以后,我们就可以主动地去运用这七种方式来做聚焦,做心理治疗。我们从学习聚焦的视点可以把七种方式叫做聚焦的七个基本技法。



Felt感受和sense意味两头都要有




我们先来看一个图。我们上次介绍过这样的一个图,我们说一个心理治疗,你光是在概念化、象征化这一头打转,收效甚微。但是你光是一个体验过程也不行。我们看到一些人有强烈的身体性感受,但是他没有办法象征化,然后他就跳脚,或者躺在地上打滚。这些都是缺乏象征化,那也不行。所以我们需要这两者都有。那这两者都有的东西,简德林把它叫做felt meaning 或者叫 felt sense。我们看这个felt,就是感受。meaning是什么?是意味,是情境。sense是什么呢?sense也是意味。felt meaning和felt sense可以看作是一个意思。本文体会和意会是混用的。我们既然知道只有在这个地方发生的过程中才能引起变化,那我们就要来集中注意在这个地方来探讨。


问:我们人是有象征,动物因为它没有语言,那它的象征它是一个什么状态?就是有没有更原始的象征?


答:简德林说到人和动物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它是一个过渡状态。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就是人能够象征化,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以我们不能说动物和人一样也有象征化。当然动物也有以它的某种方式来进行一些象征性的活动,或者是我们把它称为叫动物的语言。但是这个和人是有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呢,它不是一刀切的,它有一个过渡的过程。有些动物可能非常接近人,或许也有一些象征化的东西,手指头做的姿势啊,或者这个大猩猩两个手在拍这个胸口,它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姿势。


问:意会和体会当中会有区别吗?还是说您在这一课里面讲的这两个其实没有太多需要区分的部分?


简德林在许多场合两者是混用的。要说区别的话,意会比体会的范围要广。体会只在聚焦中使用。意会也在很多哲学的场合,在很多认知思维、逻辑、活动、语言等等的场合都会使用。这是感受的两个不同侧面。意会强调的是感受的意味的侧面;体会强调的是它开始是模糊的,后来通过聚焦以后,它变得清楚了的这个过程的侧面。两者都是有意味的感受。



体会/意会在哪里?


在今天讲七个技法之前呢,我要先问一个问题:体会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在什么地方可以发现体会?什么地方能够发现这个felt sense/felt meaning ?


我们的印象是体会就是身体感觉,你不要上头,你要从身体上去感受。那简德林也说,我们要感觉一下喉咙啊,胸部啊,腹部啊,有什么感觉啊,从这些地方开始去发现体会。但是有人不同意。谁呢?坎贝尔·帕顿博士。我们很熟悉的老师。帕顿老师说,体会不是在身体上的。那体会在哪里?他说体会在情境中,我们应该从情境中去发现体会。坎贝尔·帕顿博士在2011年在日本发表了一个主张:体会不是身体性的感受。哇,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开始骚动了。我们学了二十年聚焦,都是体会是身体性的感受,你怎么说体会不是身体的感受?


然后2016年帕顿老师到上海举办高级研讨会,他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他不说在身体的感受中等待语言出现,他说我们要在情境的感受中等待语言出现。然后2018年北京的高级研讨会,也是这个意思。他说我们这个身体的感受模糊不清,我们要到情境中去感受,去辨识意味。


究竟是体会是在身体中的呢,还是在情境中的呢?我们来看一个图。



我们说在聚焦哲学中,“身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身体是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它当然包括了思维,也包括了体验过程,包括了象征化。我们关心的,是这两个部分交叉重叠的部分。我既有身体的感受felt,同时我也有情境的意味sense。两头都要有。一头是身体的感觉,一头就是相关的情境,缺一不可。


要知道什么是体会,我们首先要能辨识出几个区别。


第一个区别最简单,就是我们得分清什么是概念性的思维,什么是身体性的感受。我在想一件事情和我在感受一个身体感觉,那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这个身体性感受与解剖学意味上的感受要区别开。比方说他的话就像一把刀扎进我的心里。这是感受。但是我们去拍X光片,不可能发现有把刀在身体里边。所以我们说的感受,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身体性感受,或者说我们说的身体性感受要比单纯的解剖学意味上的身体性感受的范围要大。真有把刀扎进来我当然也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是第二个区别


第三个区别,就是要辨识有意味的感受和单纯的身体感觉。意味在哪里?意味在情境中。所以有意味的感受,是和情境是有关的。什么叫单纯的身体感受?它和情境的关连不大。我举个例子,我中午吃多了晚上不想再吃了。另一种感受是,我接了他的一个电话,气得我晚饭都不想吃了。再比如头疼,感冒头疼,或者偏头疼,池见老师说如果聚焦能解决感冒头痛我们都可以发大财了。但是这件事让我头疼,这个头痛的感受就是体会。


第四个区别,我们还要再进一步区别同样是有意味的感受的情绪和体会。情绪和体会都与情境有关连,不过情绪是关于情境中某一个点或局部的身体性感受,而体会是关于情境整体的身体性感受。


那体会在哪里呢?简德林说:


“体会在身体中产生、也就是作为生理性感觉产生。体会通常在身体的中心部分即内脏、胸、喉的具体的场所被感觉到(简德林, 1996, p.18)。

但是帕顿说:


“等待从情境的感觉浮现语言”(帕顿,2011)

帕顿认为这个感觉是从情境中来的。


体会不是身体性的。因为体会不是在封闭的内在领域里由身体性感受成立的。体会的成立是因为彻底地对情境开放。还有另一方面,体会到哪里都是身体性的。因为体会通过对情境开放、参与情境而成立的时候(用帕顿的说法,在觉察“身处想要说什么但还未能语言化的事实性情境”的时候)暗在的身体在支撑着这个实践。换句话说,即便在有“不看作身体性的体会”的时候,身体也是在发挥着作用。因为接受“想要说什么但还未能语言化的事实” 并活在其中的是拥有身体的我。实践层面的身体性在任何体会中一直在发挥着机能。(三村尚彦“体会是身体性的感受吗?”,2012)


我理解简德林和帕顿的说法不矛盾,都对。怎么都对呢?因为felt感受和sense意味两头都要。如果我们聚焦从体会开始,从身体性的感觉开始。这个地方堵啦,那个地方闷啦,在确认了感受之后,我的方向就要去探索这个感受所对应的情境是什么?这个胸闷是关于什么样的事情?这个关连的情境是什么?这个感受对于情境的意味是什么。


如果我们是从一件事情开始,从一个问题开始聚焦的话,我们就要探索对于这个情境的身体性感受是什么?在一个聚焦面询中,我们要知道感受,还要知道和感受相关连的情境。所以有人给体会下了一个定义,体会是关于某个情境整体的身体性感受。我们两者都要有。不存在和情境不相干的体会。


2011年在苏州我为帕顿老师拍的照片



和帕顿的讨论牵涉到对于身体概念的理解。简德林认为身体不是仅仅是一个皮肤包裹着的那个东西,身体是和环境互动的过程,所以活着的身体的范围很大。情境也是身体的部分。所以即便我们从情境中感觉到什么,那也是身体性感受,也是通过身体暗在性地感受到的。


我举几个例子。鲁迅在他的小说“少年闰土“中有一句话,说突然觉得和闰土之间有了一堵厚墙。这堵厚墙不是从自己的身体中感觉到,而是在和闰土之间感觉到的。


一次聚焦结束后,聚焦者对我说,“李老师,我一直觉得你非常高大,现在我真正看到你了,你是一个小老头嘛”。


有人说,这个人好像城府很深。城府很深是一种感觉,但这个感觉不是在我的这个喉咙里面,胸腔里边,而是在这个人的身上感受到的。


有个咨询师对来访者说话,却感觉不到回应,就像在对着电视机里面的人说话一样。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了解,我们在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不仅通过概念认知情境,我们也通过身体感知情境。因此,体会并不限于皮肤之内。


但是,我们这个生理性的身体,或者说皮肤包裹的这个身体,都明在或暗在地在支持着这个与情境互动的实践。离开这个生理性的身体,我们到哪里去感受呢?!


问:能不能说体会不是由身体产生而是由情境产生,但是是通过生理性身体这个“通道”被我们感受到?


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体会是在身体与情境的互动中产生的。生理性的身体是一个中心,从这个中心出发,我们和情境去互动。所有的互动都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但是这个中心,它的感觉就这么十几种或几十种,但是这个情境却又成千上万,或者更多。我有一个比喻,大家来看一下。



例如折扇。折扇中间有一根轴。如果我们把展开的扇面叫做情境的话,我们的生理性身体就是这个轴。我们任何的情境、问题在我们的这个身体上它都会有一些感受,但是身体上的感受它不一定都很明显。明显的是什么呢?明显的就是情景,情境就是我们与一个人、一件事情、一个关系的互动。因为情境面积大,我可以辨识清楚。所以帕顿就主张我们应该在情境中去识别体会或意会。我们不要在生理性的感受中去识别。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与其在轴心上辨识体会的意味不如到展开的情境中去辨识意味。因为体会是关于情境整体的身体感受。我跟帕顿通信,我把这个中国的折扇图片发给他,他回信说你说得对。


我们任何一个聚焦过程,任何一个体会,我们都要去探索身体性感受是什么,然后还一定要去探索与这个对应的情境是什么。但是有些学员好像都非常强调身体性的感受,而不太强调情境,或者说没认识到情境在理解身体性感受的意味中的重要性。帕顿老师帮我们来提高这个认识。不过他的说法或许会招来批评。



聚焦的七个基本技法


下面呢我们就要进入今天的主题,就是聚焦的七个技法,或者叫做意会和象征互动的七种方式。这七个技法是基础,有点像我们写汉字,老师开始教我们笔画。说我们有几种笔画,点、横、竖、勾、撇、捺。。。然后我们在几种笔画的基础上可以写出几千个汉字。同样的,我们做聚焦也是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的技法就是这七个,或者说我们就以这七个就基本技法来演绎、创造新的意味。


这七个技法是:


1直接指向(directreference)


2 再认(recognition)

3 解明(explication)

4 隐喻(metaphor)

5 把握(comprehension)

6 关连(relevance)

7 环转(circumlocution)


1 直接指向(direct reference)

象征与意会互动的第一种方式叫直接指向(direct reference)。我翻译了书中的这一小节发给了大家。大家看了说这个不好懂。我画一个图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叫直接指向。



我们用一个简最简单的象征去直接指向我们的感受到的意味。我们有的时候会用“这个”、“那个”、“这个感受”、“有个东西”,或者说“有什么”、“我确实感觉到那个东西,但是我不知道怎么说”、“好像有什么”。。。我们用一些代词来指向我们感受到的那个东西,这些代词就是象征。然后我们用这种简单的象征去指向我们的意会。所以离开了意会这个象征本身它是没有意味的。


我们的注意力可以指向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去指向一个事物,这个杯子我可以指向它,我也可以指向一个念头。那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直接指向指向的是什么呢?当然指向的是感受到的意味、意会。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这“照见”两个字的意思,就和这个直接指向差不多。我们注意力指向,照见什么东西。不过观世音菩萨照见的东西可多了,他照见五蕴:事物、感受、想法、动机、意识。但是我们在这里只指向感受。其他东西也是可以指向、可以注意到的,但是因为我们上面说到意会和象征的互动非常重要,所以别的先放旁边,这本书里面所直接指向的是感受到的意味、意会。


没有意会,那象征在这里它是没有意味的。但是这个意会是有意味的。就是你不指向它,它在那里也是有意味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象征去指向它的话,我们往往会感觉不到,所以意会要依靠这个象征去指向。所以意会和象征它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象征,我们感觉不到意会。体验过程像一条河一样,时时刻刻都有。但是如果没有象征我们就感觉不到。这条河一旦被某个象征直接指向,被指向的这个体验过程的这一部分,它就凸显出来,它就从这条河里面被分化出来,成了一个认知的对象了。所以这个直接指向的象征非常的重要。


我举个例子,电视台的相亲节目,24个美女在上面一排坐好,然后问那个帅哥,你看中几号啊?男的说我看中了12号,然后这个12号就立刻从无差别的24个人中分化、凸显出来,成了关注的对象了。不是说其它23个不存在,而是因为只有12号被指向、被关注到了,12号就和其23人区别开,脱颖而出了,我们就感觉到了这个12号。


这个直接指向,就是注意,就是注意力,就是觉察力,就是正念,就是反身性的觉察。我们平时说练习正念,练习正念就是练习直接指向。


简德林说:


直接指向是象征和意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象征和意会的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象征的功能是作为标记、指针或指向的工具,通过指向“它”来创建“某个”、“这个”或“一个”感受。意会的功能是包含意味(独立于指向象征可能有的任何代表性意味),并作为被指向的对象。象征在拥有意味上依存于意会。除了直接指向意会,这些象征毫无意味。因此,意会具有重要的独立的功能。它是独立有意味的。在直接指向的情况下,除了意会的意味以外,没有任何意味。意会依存于象征来标记它作为被指向的对象。除了这样的标记(作为标记的被决定的特定化或象征化),没有既存的意会。因此,象征的功能也至关重要。( ECM,p.100)

我们来看几个直接指向的例子。我太太早上去买菜,她问我,今天想吃什么呀?被她这么一问,我马上就开始直接指向了。我要今天要吃什么?哦,今天吃鱼吧,这个吃鱼是意会的表达,这个表达是被问过以后直接指向意会的结果。


我们在聚焦中经常说一句话,现在你身体上有什么样的感受啊?当聚焦者听到这句话时候,他自然就开始直接指向体会了。


Ann老师有一句邀请直接指向的话,我们聚焦中经常会有眼泪流出,然后我们会问:是什么带出了你的眼泪?这是引导这个聚焦者去直接指向他的体会,通过他的眼泪去指向那个感受到的意味。


问:我想问它这个直接指向,刚才您说的那个分化出来,有没有那种从暗在明在化的感觉?


  有啊。这个我们也可以叫做暗在明在化。我知道有一大堆美女在这里,但是详细不清楚,但是被他这么一指,这个12号就出来了,她被感受到了。然后我们知道,噢,原来有12号这样的一个人。我们今天讲的七个技法都是暗在明在化的方式。



2 再认(recognition)


第二个技法,叫再认(recognition)。就是已经有一个象征,这个象征已经被充分概念化了,然后我们用这个象征去唤起意会。当我们一提起这个象征,感觉就来了。比方说,一说到钱,我的感觉就来了。钱它是一个字,一提到这个象征,我的意会就来了。这就是再认。再认的象征本身它有独立的意味。我看一本书,这本书本身是有意味的。当我看书,文字的象征就会唤起我的一些感受到的意味。书有某种唤起力。然后我合上这本书,到了明天我再打开这本书,这个象征的意味依然在,它的唤起力依然在,所以在再认中这些象征似乎有独立的意味。



我们再来举一些例子。就是比方说我们一提到足球,马上我们就有许多关于足球的感受、意会了。很多年轻人在世界杯的季节给老爸准备了一些吃的东西和啤酒放在旁边,然后电视开好,让老爸看个通宵。


我们每天上班,一到公司,很多熟人,我看到这个人我的感觉就来了,因为大家都熟悉,天天见面。


我到饭店吃饭,看这个菜谱,一看到鱼香肉丝四个字,我的意会就来了。噢,这个不喜欢。红烧肉,嗯,这个也不好。酸菜鱼,这个好。


又比方说一提到我老爸或者我老妈,或者一提到我孩子名字,我的意会就来了。因为这些象征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这叫象征唤起意会。


再认是象征和意会之间的功能关系。象征和意会的功能是相互依存的。象征的作用是唤起我们的意会。意会是象征对我们的意味。没有意会,象征不仅没有意味,而且我们也无法有意味地思考或观察。不论有没有意会,象征(在这里作为唤起意会被定义)都具有唤起力。意会的生起取决于象征的功能。“象征” (为了唤起意会) 的功能可以通过情境、事物、人、行动以及语言象征来实现。  ( ECM,p.105)

我们在聚焦中经常使用再认。我们经常说:现在我们让这件事情或者这个人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它再现,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身体上有什么样的感受呀?哇,这个人一出现,我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就是唤起了我们的意会。或者我们问,当你在听我这么说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我说的这些话唤起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3 解明(explication)

第三个,我们叫做解明(explication),或者叫解释、说明。这个解明和再认的方向是相反的。再认是通过象征去唤起意会,解明是先有这个意会,然后我们要选择象征把意会表达出来。首先我们有一个象征,不论是直接指向意会还是再认唤起意会,一旦有意会了,因为意会是非常丰富的东西,总是有一部分未被象征化,光是这一个象征,它不能完整地被表达,它需要更多的表达,这种表达的过程就是解明。


解明也是暗在被明在化。那么在解明的过程中,这个意会要去选出新的象征,这个解明的过程不是靠思考,它是意会发挥作用的过程,意会它自己会选出新的象征。一旦新的象征被表达出来,然后这个新的象征马上又变成再认的象征,它又会唤起意会。在聚焦中,这个循环不断进行下去的话,这个意会就会丰富起来,我们的感受会越来越清晰。


  然而,意会一旦被唤起,它本身就能引出能解明这个意会的其它的象

征。(ECM,p.106)

我们专注于意会本身(因此同时采用直接指向)。作为对意会的专注的结果,象征呈现了它们自己。这种生起的确切过程尚不清楚,但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解明。我们在这里关注的是意会和象征在这个过程中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在解明中,感受有独立的力量去有意味地选择象征。我们的用语“选择”是隐喻性的,隐喻为这种感受调查了所有已知象征的文件卡,并选择了正确的象征。另一种隐喻性地描述这个过程的方式是谈论与感受相关连的象征(好像它们与感受相关连)。无论这个过程是以什么方式描述的,在描述的过程的同时就在直接指向正在发挥功能的意会。没有这种意会的功能,就不会有进一步的象征。(ECM,p.107)

在解明的过程中象征的出现,不是思考的结果,或者说我们不去思考,我们只是关注意会,让象征自然地呈现。象征怎么会自己浮现的呢?其实我们并不清楚这背后暗在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用它,用它来明在化意会。我们经常在聚焦中会说,我确实感觉到那个东西就在那里,但是我说不清。这个时候陪伴者就会说,我们不需要做什么,我们只需要和它在一起待一会儿。不一会儿,象征就会自动出来表达,或者是一个比喻,或者是一个词、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动作,或者是一种颜色。它是自然呈现出来的。在解明中意会有独立的力量,去有意味地选择象征。就像是查阅了所有已知象征并且选择了正确的象征。如果没有这种意会,这个象征就不会出来。



直接指向、再认、解明的小练习

到现在为止,我们介绍了三个技法。一个直接指向,一个再认,一个解明。这三个都是我们在聚焦中经常要用的。 这三个技法,意会和象征都是一对一的关系,要么是明确意会,要么是明确象征,它不创造新的意会、新的意味。创造新意味的是后面四个技法。但是后面的技法都是建立在前面这三个技法的基础上的,后面的四个技法在此基础上更加复杂一点。为了帮助我们能够了解这这三个技法,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的练习。


请大家准备一张纸、一支笔。我先提要求。下面呢,我们要看一幅画,然后我们要写下我们看到这幅画的感觉、感受。这个清楚吗?当看画的时候,你不光是在看画,你还要直接指向自己的意会,看到画的瞬间有什么感觉?要表达出来,要写出来,这是一个解明的过程。你不需要思考,你是关注这个意会。然后等待这个感觉的象征浮现上来,然后你把它记下来,或者把它画下来,或者怎么样,一旦你把它表达出来以后,比方说先写一个词,它马上就变成了一个再认,然后又回到这个感觉上去。你觉得这个还不对,不够确切,然后你第二个词又出来,第二个东西又出来,它又是一个解明,它又变成的再认的象征,它又回到感觉上去。经过几轮感受和象征之间的这种互动,然后你会有几个词,或者是有一段话来表达你的感觉。这个练习清楚吗?可以吗?这个不难的,也没有标准答案。来试试看,开始。我们来看这幅画。当我们看到这幅画,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当我们有了感受,我们怎么样去表达他们?我们不是去思考,而是等待这个表达的象征自然地呈现,然后把它记下。好,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一边直接指向,一边解明,一边再认。


。。。。。。好,哪位老师来分享一下?


分享A:我看到这棵树是倾斜的,然后那个树向水倾斜,那个树干也是弯曲的,而且这棵树在水边,感觉就是这个树要长这么大,就感觉到特别艰难。就感觉到那种成长的那种艰难。这个时候呢,胃的贲门那个上面那个口子隐隐地作痛,双肩呢也有一点紧,感到呼吸也有点紧,背部也有点紧。在这样说的时候,那个胃也会有一些沉甸甸的感觉,太阳穴也有点胀。我觉得好像不管是树还是人,就是那种生命和那种自然。在这种自然中的生命的过程,和自然融为一体,然后它又在向上的那种过程,就好像顺其自然。但是又有一点感觉,有那么一点沧桑的感觉。


分享B: 我看到这幅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很温暖,在面部还有轻轻的微风的那种感觉,但是后来就变成有点像是温暖的阳光洒在脸上那种感觉。另外一部分是很开阔。这个在身体上感觉不太明显,但是好像不知道这是头脑上想到还是怎么着,对,大海呀广阔,还有波光粼粼,总体是这样一个格调。


分享C:会想到秋天的落日,有暖洋洋的感觉,想睡觉的感觉,慵懒,然后觉得有风,有暖暖的风,然后会觉得是很安静的,然后有鸟鸣,还有水的气味,随着风扑过来。


分享D:我刚刚看到这幅画的时候,马上就觉得有一种暖暖的热能,好像马上就冲进我的身体里面,就让整个身体好像就逐渐暖和起来。因为本来这个天挺冷的嘛,就马上就感受到那个很暖的感觉,而且我看到那个树和水还有远处的山,它们之间好像是那种有点互相亲密,那个树的倾斜给我的感觉就是好像他们之间要互相握手啊,相拥啊,这种感觉。然而这种亲密的感觉呢,我好像被他们带入到不仅仅是那种温暖的感觉,我好像被他们带入到跟他们一起融合在那个当中的一种感觉。


分享E:前面几个老师都说有一些温暖的感觉,我正好相反,我的感觉一开始没有太多,我感到那个树的树叶是往一边,那个感觉像有风吹过,然后我会感觉到一丝寒意,感觉是一种寒风,在湖边有点凉的寒风,比如说在青海湖或者是青藏高原那种,湖面清新,然后有很多这样风的感觉在里面。然后我感觉我自己好像在那里迎风而立,然后还有一些词出来,比如说高傲或者孤独。


当我们在看这个画的时候,因为我们已经被要求要写下来,于是我们就关注自己的感受了,这是直接指向。当我们感受到了以后,我要把它说出来,我要把它解明。我开始使用一个词,一句话。但一旦把它表达出来以后,它又唤起了意会,这是再认。然后第二个词出来,第三个词,第四个,于是我们在刚才分享的时候会越说越多。其实这幅画本身也是再认的象征,因为这幅画唤起了我们的感受。当然,这幅画在你身上唤起的感受和在他身上唤起的感受不一样。我们不管这个内容如何,我们关心的是这个过程。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小练习,我们对直接指示、再认、解明有一点理解了吗?



4 隐喻(metaphor)

好,我们继续。创造新的意味的四个技法。第一个技法,我们把它称为隐喻(metaphor)。


隐喻创造出新的意味。它通过描述过去的体验,使用其它已经具有以往熟悉意味的象征来做到这一点。隐喻不同于普通有意味的象征,因为它们不像普通象征那样简单地指向它们习惯性的意会。相反,隐喻将象征及其普通的意会应用于新的体验领域,从而创造出新的意味和新的表达方式。(ECM, p.113)

隐喻是怎么样来创造新的意味的呢?我通过自己的理解,画了一个示意图。



我们来引用简德林的例子:“我的恋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这是一个隐喻。其实要严格说它不是隐喻而是明喻(直喻)。明喻就是什么东西像什么东西。如果是隐喻的话,就会说我和你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透明的墙,或者说我们是闺蜜,不用“好像”,这是隐喻。但是简德林在这本书里已经说明,不管明喻、隐喻,我们统统叫做隐喻。


我的恋人,这是一个词、一个象征,它唤起关于恋人的感受(再认),这是原来就有老的意会。然后当用这个红红的玫瑰去唤起这个红红的玫瑰所对应的意会,比方说华丽,华丽也是老的意会。这是两对再认的关系。但是当诗人说我的恋人像红红的玫瑰,用红红的玫瑰(象征)去直接指向关于恋人的意会中还没有被象征化部分,这个红红的玫瑰唤起的华丽的意会就变成了恋人意会中新的侧面了、新的意味了。


如果这个红红的玫瑰,它唤起的意会不仅是华丽,玫瑰还有刺,或许红红的玫瑰指向着不可轻慢、不可小觑的意会。这样这个隐喻不仅创造了关于我的恋人的意会的华丽的新意味,还创造了不可轻慢、不可小觑的新意味。


我们在聚焦中用的隐喻非常多,下面我们会介绍。



5 把握(comprehension)

    因此,“把握”一词提醒我们,为了理解(“把握”),我们必须以更多的意味来围绕(“把握”)最初的意会。 以更多的意味来围绕是改变、特定最初的意会,是形成最初的意会的侧面,是创造——诚实地停止也是如此——最初的意会。由于这种两面性,有可能以多种方式“把握”既存的意会,而不是以一种方式。既存的体验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被解明、传达、特定化为各个侧面,被举例说明,并且在每一种方式中,尽管有所不同,体验将被正确地象征化。(ECM, p.121)

和隐喻相对应的,叫做把握(comprehension)。把握是以更多的意味来围绕最初的意会。我们来看看。



首先我们直接指向一个意会,然后我们要去表达这个意会未被象征化的部分,我们可以用解明。但是有的时候,这个意会还有一些部分难以表达,没有现成的象征去解明他。怎么办呢?我们要去物色一些新的象征。我们可以用隐喻,或者用一些别的新的象征来象征化它。所以把握中的意会首先有一个选择象征的功能。它要去象征化某个意会的未被象征化的部分,它可以选择解明啊、隐喻啊,或者用其他的象征啊等等去象征化。第二个功能,它是要作为一个判别者,就是这样的一个解明或者隐喻或者其他的新的象征表达得对还是不对,是不是表达了我想说的。一个语言一说出来,我马上就知道这个语言对或者不对,或者只有一部分对。把握中往往有错。除了正确的象征化以外,其余所有的都是错的。聚焦总是在尝试。我们每一次聚焦都是把握。


出错是正常,但我们也不能说真理只有一个。正确的象征化表达也可以有很多。简德林用了一个正方形的隐喻。他说为了向谁表达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可以表达为两个三角形、四个三角形、两个长方形、其他的长方形、四个正方形、一个六边形和六个三角形。。。而且这些都是正确地在传达这个正方形。真理不止一个。



体验过程的丰富复杂性(intricacy)


我们在介绍最后两个技法之前,我们先要说一个概念,就是体验过程的丰富复杂性(intricacy)。在简德林的体验过程模型中intricacy一再出现。意思是我们的生活是万事互连的(everything by everything)。我找了一幅曼陀罗画来指向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明在、暗在的关连。我的朋友圈这些朋友还有他的朋友圈,放射出去,有很多很多的关连。简德林创造了一个用语叫万事互连化(eveving),都连在一起。什么叫万事互连化?我建议大家回忆一个电影叫做《超体》(Lucy)。它是科幻,当然不太靠谱。但是我觉得它有两点有点接近简德林的味道。第一点,就是觉察、知是一种能量。第二点就是万事互连。所以这个电影有一个中文名字,叫“我,无处不在”。


这个曼陀罗只表示关连的一个切片,就是一个瞬间而已。它还有前后时间上的关连。这个万事互连化,丰富复杂性,它还有前后时间的关系,它是一个过程。


我们国际聚焦协会的logo是一个希腊字母西塔θ(Theta)。这个logo是什么意思呢?它指向体验过程的时间。体验过程的时间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逆的直线往前走,我们时时要回到过去,我们回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活向前。所以在我们的体验中,过去、当下和未来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在聚焦过程中经常回到过去,回到早年。过去并不像其他流派理论主张的那样决定了现在或者将来,过去只是参与了当下的构成,但是当下的构成还有更多的关连,过去并不决定当下。我们回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活向前。


国际聚焦协会的logo体现了简德林的哲学思想。



进一步,如图,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西塔。这些西塔重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随时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轴。



视觉性地表达θ模型的时间模式(参照图、PM,p.72)。时间不是直线性的、不可逆的从过去向未来前行。时间也包含在水平方向前行的时候垂直方向的圆周轨道。当下包含过去和未来的二重化,当下一边挪动一边进展。(三村,2010)


我们了解了这个丰富复杂性、万事互连化的概念,然后我们再来理解第六个关连、第七个环转就比较容易了。



6 关连(relevance)

事实上,几乎所有有意味的象征都需要个人中现存许多关连的意味或体验。这一事实通常通过说理解需要“过去的体验”来表达。同样的事实通过说人必须理解“背景”来表达。如果人没有被称为“理解背景”的意会,他就只会抓住象征的非常有限、肤浅的部分。

让我们称这种意会的功能为“关连”。这个用语是短句“可以理解象征化的关连意会”的简略版。(ECM, p.128)


先有一个象征,然后很多关连的意会、背景来理解这个象征。例如我自己在聚焦中有一个象征浮现出来,叫做Jumping。Jumping 是什么意思?我当时不明白。随着聚焦的展开,然后有许许多多的意会会浮现出来,会来为了理解这个象征而呈现,因为关连,万事互连。详细可以看我的聚焦逐字稿“Jumping”。


我们在聚焦中经常出现我们一时不能理解的话、象征。例如“我就像慢慢凝固的巧克力”、“我他妈的。。。!”。然后围绕这个象征,许多事实、许多意味渐渐展开。当我们通过关连最终理解这个象征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创造了这个象征指向的意会的新的侧面,整个人都被向前推进,一切都变化了。


问:创伤聚焦里面会有一个提问:这个感觉你熟悉吗?这是在做一个关连吗?


是,是在引导关连,这种感觉熟悉吗?他说我非常熟悉,然后我们就会问,那最早是什么时候?会让你想起那时候的什么事情吗?等等,就是去促进这个关连。唤起那些历史背景的关连来理解当下。



7 环转(circumlocution)

在创造新意味的过程中,不是两个而是许多体验到的意味在互动。(ECM, p.134)

许多的关连的意会在新的意味的创造中发挥着作用。(ECM, p.135)

理解需要创造性地改变和创造性地增强意会,这是关连的一个侧面。让我们称这一侧面为环转,并将其视为一种单独的功能关系。(ECM, p.135)

在创造新的意味的过程中有许多体验到的意味在互动,在许多意会互动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意味,这是关连丰富复杂性的一个侧面。许多关连的意会在新的意味的创造中发挥着作用,我们把它称为叫做环转(circumlocution)。很多意会、很多象征的意味在一起互动会产生出新的意味来。



意会的创造通过许多步骤而生起,每一步都是对意会的创造性修正。 (ECM,p.131)


我来举一个聚焦小组的案例来说明环转“对意会创造性的修正”。一位聚焦者,她一直受到养父母的精神困扰,她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养父母的爱。她发现自己几十年来像一个呆萌的宝宝,一直在祈祷着、等待着养父母的爱。然后她发现即便现在自己已经是成人了,但是她却爱不了这个宝宝。她尝试着只是和宝宝在一起待一会儿,不用说话,不需要做什么事情。慢慢她的温柔和慈爱生起了,宝宝也感觉到舒服和幸运。接着她感受到了柔和慈爱的妈妈和宝宝在一起的意会。


在这个聚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意会和象征在不断地互动,然后感受到的意味会变化(被修正)生成了新的意味,然后推进到更进一步的环转,我们看到过程在一步一步的向前展开。


问:关于环转,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再举个聚焦的例子。一位聚焦者有很多困扰,爸妈越来越老,时日无多,家里的人她都要操心,身心疲惫。出现了一个隐喻,“一匹沙漠里孤独的骆驼,害怕被沙尘暴吞没,走不出去”。不同的意会在一起互动,然后一句话冒上来:“你身体里有好多水”。围绕着这句话,更多的意会和象征的意味开始互动,新的意会生起了。她发现,只要自己意识到自己有好多水,就不会被沙尘暴吞没。这匹骆驼爬上沙丘的顶峰,远远望到前面有一汪清水。她产生了好险呀,差一点爬不起来了,总算这一步跨过来了的意会。然后她发现那一汪清水就是她原本担心的家人,家人也是有水的,自己和家人是水(资源、生命)的互动。她还发现父母对老死非常看淡,顺其自然,我为什么要这么担心呀,自己应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享受生命的美好。


我们看到在这个聚焦过程中,一步又一步不断地环转,体会在不断地被推进(被修正、变化)。


问:关连是不是有可能解释了荣格心理学里头的那个共时性?

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共时性也是一种关连。只是这种暗在的关连呢,我们没有觉察到,也没有理解到,然后我们会觉得这个共时性非常神奇、非常神秘。是不是呢?




我们今天就到这里,有什么要问的、要分享的就发到群里边好吗?


好,谢谢各位老师!再见。


(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612评论 5 47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345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625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02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97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227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88评论 3 39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58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90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02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46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2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21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0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1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504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80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开车去三源里菜市场,看到经济学家薛老师,挺惊喜的,这个菜市场干净整齐也没啥新颖的,但有很多经济学元素,你会发现...
    安喜喜阅读 185评论 0 0
  • 【I】 听过一句话叫做,你现在用时做的事情就等同于你现在的价值。 所以将时间等同于价值的做法,就可以参照作者,将“...
    老鸟说阅读 560评论 0 1
  • 停电了,之前通知是说停电一天,到下午5点半回来点,6点多回到家发现还没有来电,然后随便吃了点儿东西。洗了个澡就躺在...
    湘源阅读 510评论 0 50
  • 海深不蓝zsw阅读 9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