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有一次作者给一群专业人士做一次关于年轻人健康的讲座,听众用一种很不好意思的语气问了他一个问题:我希望你不介意我们问这个问题,但有谁知道如何成为一名青少年的好家长吗?这个问题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也相信应该是所有家长的心声吧!毕竟我们所有的学习、思索和讨论,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找答案。
我觉得这本《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给了一个很不错的框架,就是作者说的STAGE框架,今天我就来分享这个框架的内容。
(一)S:父母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孩子同伴关系是优于其他关系的,但这难道就意味着父母不重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便你的青春期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不太搭理你,但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为什么有的父母觉得自己不重要了呢?原因大概在于:
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寻求外界的认同,探索自我,认识自己是谁,追求独立自主,渴望摆脱成人的束缚,因而对父母进入消极认同阶段,且用行动挑战父母权威以争取独立,在监管与独立之间失衡,表现出来的可不就是孩子不再听话,父母管不住,进而觉得自己不重要了吗?
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毋庸置疑是重要的,因为
1.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背景和底色,提供给孩子成长的环境,在这里,孩子觉得熟悉,感受到温暖,便自有一份安全感。虽轻易看不出,但却是孩子一生内心的定海神针,家庭稳定,内心不慌不胡思乱想,减少内耗,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笔财富。
2.家长还可以给遇到困难的孩子以支持;
对青少年重要性表示认可,在孩子探索他是谁,他要做什么的年纪,告诉他父母爱他,如果想尝试什么事情尽管去做,父母会尽量支持他;他很重要,他很优秀,把他的优点告诉他,把你的期待鼓励式的告诉他,孩子会更有动力往前走,如追求做更好的自己。
父母可以给孩子划定界限,让孩子习得规律和自由的关系,明辨是非。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大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自控自律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我始终相信从小看惯了的东西,会是孩子骨子里自然而然的选择,传承下去就是家风家训,何其重要啊!
(二)T:双向沟通
记得有一次散步,一个同事跟我抱怨读初一的女儿难教,她觉得跟学生好沟通,跟女儿难沟通,因为学生会听她说话,女儿不给她说话的机会。不听家长说话,这应该是青春期孩子难沟通的关键吧!或者,重点就在这谈话机会的创造上,能让彼此有沟通的可能,能让孩子有听你说话的兴趣和耐心,才是父母的本事。所以STAGE框架的第二个建议,也就是第二个字母T代表双向沟通。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沟通效果呢?作者认为第一个是因为我们经常做单向沟通,就是只说不听。一旦遇到问题,大人想到的总是“你怎么又犯这样的错?你就不能消停点吗?你就不能改一改吗?一而再再而三真的很烦”,因此很多时候就将注意力放到行为上,企图到位地纠正他。岂不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当下有效,只有找到表象背后的缘由,才能彻底消除病灶,而缘由就只能倾听孩子的心声。
我记得这么一件事,有个朋友的儿子,都要上幼儿园了,可这孩子总是将大便拉在身上,来我们家的时候也这样,夫妇俩对他是又打又骂又讲道理,却无济于事。看着孩子一张小脸倔强地绷紧,被打骂得大哭,等收拾好后,我把孩子拉过来,问他知不知道大便要去卫生间?他说知道。那你为什么不去呢?因为太臭了,我不想去。我继续问,那你觉得做点什么能让你想去卫生间呢?孩子想了想说,我想放两盆花。事情就此解决,你看理由这么简单,作为大人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追寻背后的原因,原果溯因,才能解决问题。所以沟通应该是双向的,要学会倾听,才能真正将话说到孩子心里。
第二个影响沟通效果的原因是家长没有考虑青春期孩子的特殊因素。比如孩子对权力的敏感,正在追求独立的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权力的威压,父母只想让他听话,他的反感和逆反立马上线,互怼模式开启。比如青少年生理上发展不平衡不成熟。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发育,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快速发展,但是他们的词汇量仅占成人的75%,所以孩子要清晰到位的表达自己很难,这对沟通效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当然最要紧的是如何提升沟通效果。作者认为:
1.要充分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比如手势、声调、眼神、站姿等,我有深切的体会,一旦我用质疑的眼神看着儿子,不一会儿他保准炸毛。所以平时交流的时候,我听他说话,尽量用关注的、热切的、真诚的眼光看着他,告诉他我在听。
谈话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这个时期的孩子真的不是你想谈他就理你的,大人也得察言观色不断总结什么时候孩子有谈性,这样聊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我发现我和儿子交流在两个场合最和谐,一个是车上,一个是餐桌上。我去接他,往往一上车他就开始把今天学校的事情告诉我,我适当用一些反馈性的短句和语气词,比如啊?哦!怎么可能?这样啊?那怎么办?孩子自己就滔滔不绝竹筒倒豆子了。
2.情绪佳时才是更好的谈话时机。父母情绪稳定,思维比较理性时,是谈话的好时机,因为你不会轻易被激怒,也减少被激怒后口不择言的伤害,语言背后少些评判,期待,愤怒,抱怨,孩子更能听得进去。毕竟这个阶段孩子自我定位不明,自我价值待定,对自己极度缺乏自信,很难接受他人的评判。孩子情绪稳定时,才有沟通的可能。当然我们无法逃避的是孩子的情绪起伏很大,他情绪不佳,我们不能坐视不理,所以认可、安抚孩子的情绪,也是家长的必备技能。共情是道不错的法门,放下身段,仔细体会孩子的感受,与他一起面对,我们也能找到一条走向孩子心里的路。
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问过孩子,他们喜欢家长用什么样的方式说话,我猜如果选项里有幽默这个词的话,基本的人都会勾选这个词吧!幽默是需要学识和智慧和好心态垫底的,好在也是可以习得的?
4.小心你无心说的话。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也。那天吃饭,饭桌上一个妈妈说六年级的女儿:她是挺能干的,就是不太自律,老要人盯着。我看到小女孩的白眼都快翻到天花板了。没人愿意被父母这样明褒实贬,而且孩子对负面信息的接收能力超强,这可不就伤害到了她的自尊吗?所以真的要谨慎。
(三)A:权威式教养
教养孩子时拥有权威行使权威,必定是家长的心头好。但青春期孩子再也不是小时候紧密跟随你,父母说什么是什么的模样了,所以父母要不试图继续控制孩子,不断念紧箍咒;要不在屡次丢盔弃甲束手无策后,干脆选择放弃。岂不知这两者都不是最合适的教养方式。作者认为,权威式教养是对青少年最好的教养方式,这样的父母是温和的、慈爱的,又是坚定的,我把它概括为温柔的坚持。
行使权威式教养方式,要考虑到两个维度:一是回应性,二是要求性。青春期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要求,家长不能总把他当成当年缠在你脚边的小孩,要去了解他们新的需求并做出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尊重,有了孩子需求的表达,接下去你设定严格的界限,就有了讨论的基础和更高的认同度。有了界限之后,父母还要明确表达对孩子的行为和成就的期待。我自己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会用鼓励的方式,比如你哪些哪些方面都很好,要是什么方面再提升一下,就更好了;或妈妈知道你正走在提升什么什么的路上,你慢慢来,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好的。我想相对而言,孩子的接受度应该会更高一点。
当然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也要考虑本身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规则越简单越好,要有清晰的基本原则。与孩子协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需求,长远的幸福需求,不搞一言堂。且规则要尽量少,越少越容易遵守。
其实制定规则并不难,更难的应该是遵守和规则被打破后的惩罚。既然有规则,必然就该有奖惩,这些在事先都要商量到位,一旦犯错,必定要承担后果,犯错都是有成本的。因此作为家长,制定规则的时候就要做好面对反抗和冲突的准备,做好坚定立场的心理防线。与青春期孩子对抗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如果是原则性问题,坚持就很有意义,你的坚持,就是在与孩子以规则意识和界限感。千万不要让“边际效应”蔓延,有了一次二次的不了了之,基本上规则之城就守不住了。如果孩子反抗得厉害,除了坚持到底,还可以考虑作为父母的夫妻双方是否是相互扶持的关系,不要让孩子介入到大人的关系里;可以倾听孩子的理由,给他建议和指导,而非强压和束缚;还可以将问题抛回给孩子,问问他有什么办法解决,孩子往往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你的为难,或许他早有答案,只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机会表达。
(四)G:代沟
记得那天在外面吃饭,等着服务员拿食物上桌的间隙,我从包里拿出这本书,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喜欢背大包,因为我总是喜欢把近期在看的书放到包里,可以随时掏出来读。儿子看到了书的封面,问我:老妈,你知道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不愿意跟大人说话吗?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因为代沟啊!还把代沟的概念背了一遍给我听。可见这是横亘在父母孩子之间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了。
代沟产生的原因比较明显,一是父母孩子出生于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有它独特的特征和发展模式,态度和价值观上不同是必然的。二是彼此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必然有差异。三是父母不记得他们是怎么度过青春期的,当然也就失去了借鉴自己成长经历来与孩子建立更好亲子关系的机会。四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评判性太强,或许挑剔。
青春期孩子容易感到脆弱、自卑,代沟让他们与父母之间产生莫大的分歧,没有被倾听的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不被重视之下,必然心生埋怨,沟通的可能被大大削减,没有有效沟通,父母的影响力就小,这会成为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架起沟通的桥梁呢?
第一个,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事实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不少东西我们真的落伍了。至少我就经常觉得学生嘴里新词迭出,有时候我直接问他们,但后来我发现我可以去问儿子呀,这是增进我们母子关系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虚心请教,孩子就一一解说,什么精神小伙啊,网易云啊,干饭啊,再到后来,孩子自己也会主动告诉我一些新的词汇了。
第二个鼓励孩子把心里话讲出来,作为父母不要先入为主,也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似乎生怕孩子走错路误入歧途。问题都可以探讨,不用急在一时的。反而孩子如果觉得自己被倾听,观点得到尊重,他自己也是可以调整的,被尊重的孩子内心才有力量,才更有可能独自面对未来。
我还想说第三点,最先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我总是急躁,急于求成,嫌弃他们总是犯错。可是后来我发现,孩子的成长有个过程,你在前面引领,他会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成长到你想要的样子,区别只在于有的人快一点有的人慢一点。从此以后,我变得淡定了很多,试错也是成长的方式,时间不会辜负方向正确的选择。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问题都是生理发展机能不足导致的,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做好榜样往前走不放弃,孩子肯定会跟上的。作为家长也一样,有这样的全局观和包容度,多听听自己的心声,也设身处地想想孩子为什么这样,所谓代沟肯定是可以天堑变通途的。
(五)E:情绪
情绪与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伴相生的,它庞大的家族成员总是不时出现在我们脑海里,与我们幸福的愉悦,或是负面的深渊。既然所有人都无法逃脱,那就只能去认识它,面对它,接纳它,消化它,能与它们共处就是最大的本事。
在家庭中,情绪是公平的,父母有,孩子也有。这个话题我觉得与其讨论情绪的种类,还不如来说说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缓解一下。比如呼吸调整法,觉得自己控制不住洪荒之力的时候,深呼吸,然后憋住,憋不住了缓缓吐气,反复来几次;比如背部划8字法,轻重随感受调整,也能舒缓情绪;再比如转移注意力法,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调节一下,如散步,旅游,购物,吃东西等等,觉得有用的都可以去做;再比如调整认知,检省自己为何会这样,情绪背后的愤怒或无助是源于什么,设身处地想想他人的原因,也能缓解情绪的。
那么我们如何如何应对情绪带来的危机场面呢?
第一,不轻言放弃,孩子需要持之以恒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争吵,但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爱和情感通过关心,通过真诚地关注他们的兴趣,通过压力状态下的关怀展现出来。
第二,情绪上来的时候,做深呼吸,让自己冷静下来。父母的退让,不再激化争执,给彼此缓冲的时间和空间,事情自然变得不同。我平时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会少说话或不说话,也会直接告诉孩子我的感受,孩子往往是能理解的。
第三,幽默并共情。情绪来去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了解孩子经历了什么?目前是什么情绪?现在他的立场上去看看问题,自然更能靠近孩子。如果还能以幽默的方式说话,效果就更好了。
第四,父母可以多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当发现其他人也经历着你的经历时,你内心的孤独感会减去大半。父母之间也要多沟通,关于对孩子的教育父母要齐心,保持一致性。比如我们家基本就是如此,爸爸明白告诉孩子,我和妈妈站在一起,如果有分歧,孩子可以申诉,谈不拢的时候,以妈妈说的为准。批评也好,惩罚也罢,我们的意见保持一致。而且角色扮演自觉又自然,红脸和黑脸自动承担,确实省去了不少的口舌之争。
这一章的最后,作者概括了几点建议给爸爸妈妈们,以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如寻找孩子积极的一面,让孩子快乐;多多赞美孩子,少些批评;父母不要害怕设定限制,明确自己的期望并告知孩子;青少年需要双亲,父母都很关键;不要放弃,坚持到最后;最后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
愿大家借助这个框架,能搭建起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桥梁,愿前面的那个问题:谁知道如何成为一名青少年的好家长?到这里已经有了答案。学习的只是理论,践行才是硬道理,愿大家在知行合一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