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早期的时候,人们对各自所属的心理学派都竭尽忠诚,学派与学派之间互不相容,争吵是常事。
当然到了现在,有一些学派就像结构主义心理学已经消失了,而更多的学派开始变得宽容,互相学习与吸收,视野变得更开阔更新颖。而构成现代心理学体系的主要是生物学观点,心理学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
而这三个观点,也是我们分析别人的行为可用到的三个角度。
1、生物学观点
这个层面的观点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神经细胞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和电活动的结果。
化学作用你可以这么理解:激素就是一种化学物质,它们常常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影响我们的行为,例如,在压力情境中,人的肾上腺分泌会增加;在情绪高度紧张和记忆形成时,激素的分泌量也会增加。
而关于电活动,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大脑中的信息传递,都得靠被称为离子(以前中学化学常常讲的那种离子)的带电粒子通过细胞膜(不懂这个也没啥关系,知道有个带电的东西经过就好了)来实现。
生物学观点还包括进化论这一层面。它认为我们的行为受进化过程的控制,遵循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原则。例如直立行走,语言思维能力都是从进化发展得来的。
生物学观点最后还研究人类遗传基因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早前有一组研究发现,我们毕生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具有明显的遗传性,遗传性会影响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当然这组实验也被一些心理学家所不赞同。
然而我认为,不管这组实验有没有科学性,幸福感或许会受到一部分遗传性的影响。当然更大原因是受家庭父母的环境影响。你可以试着观察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看看他们的快乐幸福程度是不是跟其父母表现出来的相似。总之我比较少看到愁眉苦脸的父母会生出一个乐呵呵的儿子~。
总结一下,从生物学观点,可以有3个层面:受化学物质(激素)和电活动影响;进化与适应环境;遗传。
2、心理学观点
按照心理学观点,行为是一个人心理作用的结果。
就像早期的行为主义,他们认为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直接抛开意识去研究行为。他们崇尚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在后来,行为主义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知理论认为我们人的行为其实就是对信息的心理加工过程。就例如你去决策和选择,其实就是你的内心在权衡所得信息中哪一个是最佳的过程。认知理论关注人的思维、认识、知觉、理解、记忆、决策和谈判等过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则演化成了视野更广阔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内心的冲突、动机和无意识力量来驱动的。他们喜欢研究人的内在动机。
人本主义则是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我们内心怎么看自己,怎么看世界,以及我们需要个人成长(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自我实现”)来决定的。人本主义强调我们的意识是拥有创造功能,可以自由选择。这个理论拥有的哲学味道有点浓。
总结一下:心理学观点的研究方向可以有4个: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
3、社会文化观点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都是发生在美国,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美国阶层的人民都有机会参与心理学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曾评论说,心理学实验中的被试主要有两类:大鼠和大二学生。他开玩笑说,大鼠当然不能代表人类,而大二学生也恐怕代表不了。因为当时的大二学生大多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白人。
而在心理学早期发展的时候,女性是严重受到歧视的,白人男性占据支配地位。
举个事例: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士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当时在1890年,他不顾哈佛大学校长的强烈反对,毅然招收玛丽·卡尔金斯作为自己的研究生(当时妇女甚至连选择权也没有)。卡尔金斯一入学,其他学生全走了。于是詹姆士单独指导她。甚至到了卡尔金斯毕业的时候,哈佛也拒绝授予她博士学位。
白人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这会无形中导致了心理学理论的局限性。就像一个心理学家劳伦斯提出的人类道德发展的理论说,女性在道德上“不成熟”,因为她们不像男性那样关心公平问题。然而,在他的研究中几乎没有女性参加,他只是轻率且带偏见地提出而已。
所以社会文化观点要求我们要跨文化背景去研究,同时要考虑和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同性别、年龄、种族等等差异,多少都要去涉猎。
同时还要考虑一个微观方面,就是去结合其行为主体背后的家庭环境,同辈人和其群体和圈子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有说服力的权威人士,也就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人物等等。
总结一下,社会文化观点要求我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去考虑,宏观层面涉及种族,区域,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微观层面则涉及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同辈人,圈子群体,权威人物等等。
心理学不同的视角可以回答不同的问题,都对行为的审视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结合着去研究一个人的行为。例如,我们可以从下面各种角度来研究愤怒这个行为。
从化学物质(激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去看,有人可能会得出是因为其肾上腺素旺盛,所以容易发怒。
从进化的角度去看,有人可能会得出愤怒对我们祖先的基因延续有促进作用。
从行为遗传的角度去看,有人可能会得出易怒是由其环境和家庭遗传得来的。(这个我身边还真发现过父亲小气容易发脾气,他的儿子也遗传了,但女儿脾气还好的真实例子。)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去看(这个比较常用),有人可能会得出其背后是因为生理需求(例如饥饿和水等)得不到满足等等。
从认知的角度去看,有人可能会去研究怎样的情境而引发愤怒,愤怒又会怎样影响人的思维。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去看,有人可能会去研究愤怒的人会有什么反应,他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是怎样的,或者是研究什么样的外部刺激引起了这种愤怒的反应。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看,有人可能会从其文化背景下手。这一点可以用我的一个好友例子去解释。他来自一个草原边疆的民族,那里的人特别好斗,喜欢打架,一不顺眼就发脾气吵着要打。所以我的好友从小就对打爆头部脑浆出血这种场面见惯不惯~,而他也是个身手很好的人,当然他也是个警惕性和攻击性很强的人。这与其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
说了那么多,其实这一篇并不止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对行为分析的思路。
当你对别人的行为不理解的时候,少点否定与偏见,背后必定有其我们看不到的原因。我们越是歧视,视野与心胸就越是狭隘。
下期预告:
做一回生物老师(其实我以前生物学得不怎~),介绍心理学的生物基础——大脑。
小分享:
我们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男人用下半身思考”,这句话是弗洛伊德说的的。下次你的小伙伴拿这话装逼时,可以反装逼,问他是谁说的。
豌豆姑娘:
一个在广州游走心理学爱好者
工作:学习/见人/行走/写作/运营
其他:人人心理创始人,职场懒人帮社群运营总监,解忧小馆创始人
微信号:iwandou15 或 扫描下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