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朋友圈功能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

在微信推出朋友圈这一功能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朋友圈极大得满足了用户社交的功能。

2017年3月27日,微信推出“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范围”的新功能,可以设置三天、半年和全部可见。

微信这一功能一经发布,便引起热议,有用户认为功能很“人性”,满足了社交平台人们对隐私的需求。

也有用户觉得这功能很差,不能了解对方的情况,甚至有专家称这是一个败笔,“三天可见正是在鼓励自闭,违背社交原则”。

2017年下半年开始,不少媒体纷纷发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探讨当下网友“逃离朋友圈”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朋友圈三天可见”更是引起不少网友共鸣,大家纷纷感慨“朋友圈里没有人,全是人设”。

汪涵在2017年《火星情报局》一期节目中聊到微信话题时,向观众透露为了管理自己的朋友圈,连范冰冰、陈坤的微信都删了

他说朋友圈人数达到一百多时,他就觉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没有意义的,全都删掉。

在朋友圈只有100人时,他感到很轻松,因为所有时间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涂。你会突然觉得,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变化。

汪涵说,彼此没有微信,而且感情根本不会因为长期不联络就变得不好。

随着人际关系的扩张,朋友圈越来越陌生,我们也越来越折腾, 标签分组 ,仅三天可见,甚至渐渐逃离这个“ 陌生圈 ” 。

1.

李默是一名大三学生,他袒露用微信已经很久了,工作、生活都已经完全离不开微信,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微信群、朋友圈的画风开始变了。

“各种外卖红包、砍价链接、打折助力活动占领了微信群,一下子让我感觉以为进入传销组织。”

一些商家为了营销活动,为了多拉一个人头,多增加一个点击量,绞尽脑汁,利用好友之间社交关系的营销活动层出不穷,让他感到非常不满。

本来是单纯用来沟通交流的软件,如今被一大堆“无聊垃圾链接”推广塞满,李默感觉自己的微信变得越来越粗暴和杂乱。

有一天收到5个微信好友给他发助力、点赞的链接,他一怒之下把500个微信好友全都清理了一遍,其中删了300个根本没怎么联系的朋友,清完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朋友圈非常清净了。

也不知道微信为什么变成这样了?哎......

2.

以前看到别人朋友圈发的动态,偶尔会点个赞就匆匆略过。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装逼”,我感觉浑身难受。和他们相比,感觉自己过得水深火热,感到好累,几乎都想关闭朋友圈了。

尤其是在你在拼命工作,熬夜加班,或者最近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看到朋友圈里各种晒旅游机票、演唱会门票,晒豪华大餐、晒Gucci等奢侈品………

那种对比给你带来的打击非常大。

还有就是经常看到有的人每天敷个面膜都要发朋友圈,配上“女人就是要对自己精致一点”的文字。

甚至明明是非常简单的一段话,硬是要加几个英语单词或者是高级的专业术语,结果还是用错的。

反正我每次刷完朋友圈,都感觉身体被掏空,和他们比起来,自己过的简直太糟糕了。

自己刚毕业工作没多久,刷到朋友圈的同龄人已经升职加薪甚至赚够了一套房的首付。

我才23岁,我为什么慌得一匹,其实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朋友圈给我们带来无形的压力。

我也不是针对某个朋友,就是对这种朋友圈带有炫耀的行为感到不适。我也明白大家都喜欢美好的东西,没有人整天喜欢晒一些痛苦、艰辛、黑暗的事情。

可能他们发朋友圈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一条动态可能会影响到另一部分群体的心理。

你说他们是故意的吗?有恶意么?也没有吧,最多炫耀一下,但是看到这条朋友圈的人,可能就受到了一万点的打击。

现在每次刷朋友圈就像是在一个真空世界,这种严重的失衡、双方的平等、落差导致每次刷朋友圈都像是在吸毒,明明对自己伤害很深,但是却像中毒一样不刷就难受。

总之,朋友圈那些装逼的人,不管他们的朋友圈真实与否,他们的本意是什么,但确实对我影响挺大的。

3.

关于社交网络与幸福指数,密西根大学此前做了一项的实验:他们找来两组学生,A组每天花更长时间看朋友圈,而B组基本不看,结果发现相比B组,A组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低。

而在《心理学报》上的一项研究,则更是直接说明了社交网站的使用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人员对1038名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社交网站的使用能够显著预测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

朋友圈的出现,由于它的种种特性,会使人滋生各种各样的“隐性比较”,让我们不得不潜意识的陷入到将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做对比的怪圈之中

 在《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报告中,研究者指出:

社交网络引发的嫉妒心理无所不在,会降低用户的生活满意度。被动浏览会让人产生反感,用户主要是在嫉妒别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动。

三分之一的人在浏览Facebook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朋友圈的本质就是「晒」,它是一种新型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晒』让身边的朋友知道我们的最新动态。

涉及隐私的事情大家不会晒,涉及悲伤痛苦之事人们不想晒,毫无意义的事大家也不会晒,这就导致朋友圈中晒的多是幸福、多是美好之物。

晒者可能并无恶意,最多只是一点炫耀,但受者呢?

看到别人发旅游风景、看演唱会的照片,你会想到:

“为什么别人过得这么好我却依然碌碌无为?”、“为什么别人可以经常去旅游而我却每天都在加班?”、“为什么他可以去那么好的公司,我却不行?”、“为什么他经常去听演唱会,难倒他不用上班吗?”

更糟糕的是潜意识中,你会拿自己与那个理想化的虚拟人物做比较。

可是你看不到对方朋友圈背后的生活,他可能已经几年没旅行、已经单身很久、已经买股票多年都失败了,这背后的一切你是看不到,人家也不愿意分享。

这就是朋友圈带来的怪像「隐性比较」它总能通过潜意识不经意地影响你的心态。正是这种失衡的比较给你生活带来巨大隐性伤害。

4.

此外,谈到朋友圈不得不提到点赞功能。

从2009年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在页面中加入“Like”按钮,点赞功能就在各类社交网络中沿承下来,不管是在朋友圈还是微博上,无论好事还是倒霉事,人们都习惯性地去点一下赞留个印记。

点赞已成为人们在网络交流互动中离不开的工具。

日本科学家此前做过研究发现,称赞跟现金一样,可以促使人们努力地表现。所以就会产生一种现象:有时候做事情最大的目的不是完成某件事,而是得到赞美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Rosen在《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一文中写道:

每天数小时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数次“小啜”式地与人沟通,就像喝水一样,虽然一小口水不能满足你,次数多了,饥渴仍然会得到缓解。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组发现,用户们会比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获得多少个“赞”,点赞现象也成了引发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另外点赞、认可代表着爱现心理。

在形成自己人格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周围的人、环境、事物来塑造自己,通过自身行为获得荣誉感,成就感,甚至是通过爱现满足心理的虚荣心。

朋友圈点赞功能的出现,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活在人们的赞美和羡慕中,而且这种状态太久了,一天不发,浑身难受。

他们的情绪与分享内容时所收到的赞与评论有关,收到赞与评论越多,人就会越开心,相反无人问津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

5.

俗话说,色有三原,人有七彩,人过一百,就形形色色,现实中如此,朋友圈更是如此。

关系链的扩张几乎是所有社交产品的必然结果,所以社交产品具有天然的隐私衰减,尤其是熟人社交。

每当熟人在好友中的比例被稀释到一定程度,类似「三天可见」的被遗忘需求就会出现。

心理学有个词叫" 重要他人 "是指一个人在人格形成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一个重要他人的理解、容纳、承担,足以改变你整个人生。

所以当朋友圈好友超过 100 人时,汪涵说,"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

这意味着你放在每个人身上的精力只有 1 %。每增加一个人,我们与重要他人相遇和沟通的时间机会就会更少一点。

很多人花大量精力时间社交,最后只不过是给他们不值得交往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朋友圈原本是好友之间自我呈现、互相交流的一个通道,但如今不仅没有让我们更加真实轻松,分享生活,而是像个包袱,让我们更加沉重,也导致不少人开始清理好友,甚至关闭朋友圈。


对于微信朋友圈现象,相关媒体也发表了看法:

心理学平台壹心理:

当我们在朋友圈扮演功利的、虚假的自己,社交沦为形象管理或赚钱的工具,就注定只能吸引功利的、虚假的连接,注定和自己的重要他人越来越远,让内心走向无尽的空虚和孤独。

如果我们宁愿多一点勇气,用真实的自己跟重要他人连接,彼此接纳和理解,我们的孤独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的缓解,生命力才能延展和爆发。

人民日报:

今天我们关于朋友圈的种种讨论,无论是喜欢也好,逃离也罢,都可能是因为,我们赋予了朋友圈太多的期待和意义

朋友圈是我们维系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但却不是唯一方式。如果过度依赖线上的窗口来塑造一个人,认识一个人,可能潜在很大的危险。

正如有人说,“朋友圈只是虚拟世界中的一小块天地,真实的世界,在我们放下手机后才能看见”。因为现实世界,才是最真实的。

澎湃新闻:想通了,就明白,坦诚做自己,真实过人生,朋友圈里的你,应是一个人,不是角色扮演。

微信诞生7年,一方面我们努力的增加微信好友,努力给朋友圈的人捧场点赞,另一方面我们忍受着被微信支配的恐惧,说实话这样的日子我们过够了......


本文部分参考来源:

《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Larry Rosen

《Facebook引发嫉妒心理:用户生活满意度的潜在威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3,96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682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25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74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64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5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4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33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2评论 2 30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296评论 1 32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84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45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3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社交红利阅读笔记 书名: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笔记: 推荐序1摘要 社交...
    凫水阅读 8,864评论 4 26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1,042评论 25 707
  • 下雨了,夏夜渐渐消失在远处灰蒙蒙的夜色中······ ...
    起夏浅听阅读 265评论 0 0
  • 第一步: 下载IDEA15,tomcat8 安装,tomcat默认端口,8080(楼主以前装过httpd服务器所以...
    向布谷鸟说早安阅读 439评论 0 0
  • 都这么晚了,肚子还咕噜咕噜叫着,还是没能忍住吃了几串烧烤,一如从前的日子。 走走停停,好久不曾提笔写下一些心情,有...
    辰北阅读 26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