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古以来,《论语》被诸多名家推崇。就连商业大鳄马云也说,“《论语》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而古往今来,对《论语》描述最夸张的,是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他曾经标榜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言下之意,一整部的《论语》那还了得。
大学者章太炎对《论语》也极度推崇,“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用朗朗上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将读者带到了一个浩瀚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小到举止言行、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大到修身立德、为政处世、治国理政,无一不涉及。
在这个世界里,有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论语》的文化含量极高;有理想社会,有坚定信仰--因为理想和信仰,生活才会更美好;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国几千年维护国家统一的最伟大、最恒久的力量,不是秦朝的军队,而是那些在乡村拿着一本线装《论语》,带领学生们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的私塾老秀才。”(引用)
这就是数千年来,中国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论语》的理由吧?
02
前面提过的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很多人表示不服。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认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人人都在读《论语》,为嘛就赵普达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境界。这事逻辑不通啊。
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
正如100个人眼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本武功秘籍真正能参详明白的只是少数几个人;一位的武林宗师带出来的徒弟,武功境界却大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的天资不同,每个人的悟性不同。
同样一本《论语》摆在面前,你和我看到的却是不同的点。其实,名家眼中的《论语》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从《论语》中想到了历史,梁启超说,“苟无孔子及《论语》,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有的人从《论语》中看到了鲜活人物,杨绛说,“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有的人从《论语》中读出了趣味,林语堂说,“吾尝细读《论语》,精读《论语》而咀嚼之,觉得圣人无一句话不幽默。”
有的人从《论语》中体味到了美德,余秋雨说,“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而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则从《论语》中悟出了治国理政的道理。
03
正因为,每个人眼中的《论语》各不相同。在帮助孩子初学《论语》时,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教孩子学习《论语》。
啥意思?那就是只要做到“小朋友,跟着我念”,就可以了。
既然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论语》,每个人对诗词的讲解,都会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在教孩子初学《论语》时,如果你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给孩子讲解,不但没有帮助,反而限制了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去理解《论语》。
“清末怪杰”辜鸿铭早年学习德文、英文时,先后背诵了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卡莱尔的《法国革命》等经典书籍,最终达到了对许多外文书不经意间就能“过目成诵”。最后,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成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反复吟诵《论语》后,总有一天,孩子对《论语》的理解会让你大吃一惊。
引导孩子初学《论语》,请大声说 :“小朋友,跟着我念。”
在孩子通读掌握了《论语》后,再引导孩子熟读《论语》,最好能达到背诵的水平;最后再引导孩子去看各类的《论语》注解的书,帮助孩子更深层次的理解论语,开拓孩子的思维。
这好比盖楼,以初学时诵读《论语》为地基,地基自然需要打的又宽又大,切记不要限制;以熟读《论语》为楼的结构骨架,这结构骨架自然需要又高又牢固,越熟越好;以详解《论语》为装修,房间的好看与否,是否舒适实用,自然越深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