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我懂事的那一刻起,见过我的长辈都说我不像是个女孩子,性格不拘小节,说起话来大嗓门,甚至是连行为也是个假小子。
我妈看见我的样子越发的担心,生怕我没有了女孩的形象,让周围的人不那么喜欢了,在我老家有句老话:这样大大咧咧的姑娘长大后就嫁不出去了。
可见,在农村,一个姑娘一辈子最大的事情就是好好的长大,然后嫁出去。长辈们忙活的也就是怎样把自己的姑娘培养成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性格温和,说话细声细气,就是培养的终极目标。
她总是极力的教导我一个女改该有的形象是怎么样的,为此她花了不少力气,可是效果甚微。
于是当其他长辈还是这样评价的时候,她从以前的微笑,变成了摇头。
在我读六年级那年,有个老师来我家家访,对着母亲说:孩子听话乖巧,成就优秀,就是不大爱与别人交流,总是喜欢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这不算是一件好事情。
当时明显看到了我妈脸上的无奈。
这种无奈在于她希望我乖巧的时候,我表现出来的事大大咧咧,等长大一点了,她觉得一个姑娘应该拥有自己的主见时,我却变得内敛起来。
02
后来很多次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初中的时候,母亲希望我可以去她安排的中学,这样可以离家比较近,升学率也好,可是我偏选择离家比较远,升学率比较差的学校去读。
并不是因为成绩不好,恰恰是因为成绩太好,以至于我自己都快忘了自己是在什么位置,将来需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别人归为年少不懂事,很多书上解释是青春的叛逆。
总之,我选择了远离父母的怀抱,去读了自己想读的学校。
包括多年后我选择的高中,选择读大学的专业,选择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妈都显得不那么理解,为什么自己会生下这样倔强的姑娘。
03
格格不入这个词在我脑海中,是源于看了一本新概念作文里韩寒说的话,那时候所理解的就是一个人与别人有太多不一样,是会被孤立,会被认为不合群,想到这些我开始变得特别的恐惧。
于是我开始害怕自己的答卷跟别人的不一样,害怕自己的穿的衣服太过于古怪,甚至害怕自己个性张扬,而没有一个可以谈话的朋友。
于是我试着改变自己,努力变得和别人一样。
试着融入集体跟很多做一样的事情,规规矩矩的听课,没事的时候呆在宿舍和她们一起聊天看剧,的确这样看上去好像跟她们都变得一样了。
但当我发现,尽管我努力融进她们,依然在她们讨论各种剧情无法插上一句话。
不仅仅是这样,我还发现我的生活依然跟别人格格不入。
比如高中三年的生活,我喜欢独来独往到图书馆里看书,也喜欢一个人特立独行,去做一些我认为好玩的事情。
比如到餐馆里端盘子,这种不被人看好的工作,除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外,我还能认识不少的人,也许性格没有了之前的大大咧咧,慢热型的我会很难,但我却完成了一项很重要的调查。
因为大学的时候总喜欢忙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成了一个不合群的姑娘。
因为选择创办社团,让周围的同学都匪夷所思,还常常被说成异想天开。
但在不被看好的事情,最后往往收获了很多不一样。
04
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特立独行的方式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任凭你怎么走,都会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来,这种风格不需要很多和别人相似的地方,生活依旧会持续的很好。
我所认同的不一样是彼此做事情的风格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我们认知的价值体系也会有所不一样,你开始明白,这个世上,千千万万人有无数种生活方式,我们大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怡然自得。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那么苛求自己要与世界一样,要和所有人都一样,很多的她们,其实也必须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存在。
我们唯独要做的,是坚持做好自己,不去观望另一个圈内的他人世界,也不需要强求被外人理解一样。
相信我,当你理解了这层面的时候,你已经学会怎么去善待自己的不一样了。
05
更进一步来说,就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以自己的价值观逻辑体系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当我能够清楚这一点,那么去追寻自己最可能靠近的不分,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我从前害怕和别人不一样,是后来才得以理解,现在的我害怕和别人一样。
总有很多过来人,对着年轻人说,人生不要太个性,否则会吃大亏。
我认同了一半。
这在于我觉得吃大亏的前提你学会了一样难能可贵的东西,就是学会承受自己被盖承受的东西,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不一样是在人生每个阶段出现后,他的追寻才真正开始。
有时候,花光所有的力气,去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也不过时为了证明自己走过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