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尤其对学步期孩子(大约为1-3岁),你是否正碰到了这些问题孩子不好好吃饭,乱扔东西,哭哭啼啼、蛮橫无理地顶嘴,咬人、打人、骂人。你让他做什么,他都说“不“,就是喜欢和大人对着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大人的一般反应是生气、崩溃、焦虑郁闷、疲惫处理方式可能有2种极端。
一种过于严厉的打骂和惩罚,让孩子感到羞愧,无法得到好的情绪释放及心理健康发展,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以后出现安全感缺失、自卑的几率大;一种是过于心软的放纵和妥协,让孩子缺乏分寸,孩子被宠坏。须知,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的行为至关重要。
《有边界才自由》这本书给了我们一种科学的育儿指导:只有温和而坚定的引领孩子,确定清晰明确、始终如一的规则,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配合,为其一生奠定关键的心理基础。
1、一个核心的基本概念
婴儿是完整的人,是有感情的、有意识的、直觉敏锐的、喜欢说话的人。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索者、科学家,能够测试各种假设,解决各类问题,理解语言及抽象的观点。
婴儿拥有如上令人惊讶的能力。这个能力的认可,将成为我们育儿时的一个基本认知,才能科学摆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指引我们如何去面对孩子这个“人"。
2、为什么需要“界限“,孩子才会更自由?
美国教育家珍妮举了一个例子来描述孩子对界限的需要:想象在黑暗中驾车过桥。如果桥的两边没有栏杆,我们会慢慢地、试探性通过但如果我们看到了两边的栏杆,便可以轻松而自信地驾车通过。这便是孩子环境中的界限带给他的感觉。
现在教育孩子,我们常说的是“尊重孩子。那怎样才是有效的尊重好的尊重?是放纵吗?是所有的事情都由孩子做主,做“孩奴",听他们的,满足他们?
事实上,如果真的由孩子自己做主,他们反而会害怕。如果孩子在没有设定坚定不移且始终如一的界限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会没有安全感,且会呈现厌世的倾向。
我们看到欧美大家族,精英教育中,都会给孩子树立很多的规则。这些规则、安排,让这些孩子更有自信和安全感,他们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如果不给孩子设立界限,孩子惹恼了我们,我们会生气、烦恼,想要发泄。难道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相信他们是烦人的、令别人不愉快的人吗?
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就成为了孩子以后对待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3、学步期孩子为何会挑战“界限”(即会出现文章开头说到的那些让父母崩溃的问题)
敏感、强烈的情绪化、严重缺乏冲动控制等,是学步期儿童通常表达他们需要和感觉的一些不寻常的方法。这些行为其实对孩子也没有意义(就是说,孩子无心这样做),并非出于他的邪恶意图。只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作出的符合发育阶段的行为和反应。
孩子挑战界限的常见原因
1-孩子困了、累了;2-孩子没有听到一个直接的答案来回答他们心头的疑问;3-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挑战界限行为给出的反应,让孩子觉得有意思,有着强烈的愿望重演一次;4-有时,当孩子将感觉放在心里,而且内心有一种需要释放出来的压力时,他们会反复挑战父母设置的界限;5-父母成为了孩子不好的“榜样”;6-孩子通过挑战界限的行为来赢得我们的关注。
4、如何给孩子正确树立“界限“,科学管教
我们管教孩子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不仅是好好养育我们的孩子,还要培育良好的品行,使他身边的人都爱他。
本着诚实和尊重的态度阐明界限,是培育情绪安全的最确定的方法这将给孩子带去终生的幸福和自由。
尊重孩子,以真诚、温和、富有同理心、坚定的态度来面对孩子挑战界限的行为。承认孩子的愿望与感受:孩子需要表达愤怒、失败等情绪,尤其是我们设定了界限,让他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要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他这种感觉,不对他的表达做出主观评判。有时他也许想要手里有个枕头来捶打几下,以发泄。那就,给他一个吧!
~以第一人称与孩子交流
~简单而准确地发出指令,最好加一个时间期限(而不是问孩子“好不好”)
~运用自信的、就事论事的、不犹像的声调
温和地说到做到
~相信孩子主动参与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
如当孩子试图打人、踢人、丢东西时,可以尝试着抓住他的手或脚,轻柔地告诉他“我不会让你那样做”:当他撕心裂肺地哭泣或喊叫时,默默地和他坐一起,陪在他身边,让他的愤怒情绪有地方发泄。
以不让孩子羞耻的方式来管教他
永远不要打屁股:打屁股是其他暴力行为的预示信号。有研究表明,3岁前更加频繁被打屁股的孩子,到5岁时,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具侵略性。
让孩子感受到他的行为导致的自然后果,而不是与之没有关联的惩罚(比如隔离)。如孩子乱扔食物,那他吃饭就到此结束。如拒绝穿衣服,那就告诉他今天不去公园玩了。父母的这些反应,会让孩子产生公平的感觉。孩子可能仍会对这个后果给出消极的反应,但不会觉得受人摆布或感到羞耻。
·不要打断:尊重孩子的玩耍及他选择的其他活动,除非绝对有必要,否则不要打断。注意和专注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
·给他自主权:让孩子去做,或者试着去做,你会惊讶发现,孩子的能力会超出你的想象。
放慢速度:放慢你的动作、说话的速度,孩子越小,越需要时间理解我们说的话。
·表示感谢:感谢孩子的配合,不是空洞里表扬他“做得好。而是确认他的具体能力和事实。
·给他真正的选择:类似“我们应该在哪里吃饭?“或“你今天穿什么衣服”,这类问题对学步期孩子来说太大,他们可能感到不知所措。我们应该给孩子的选择类似这样:“你打算把这件玩具收在书架上,还是收在箱子里”。这种沟通,可以将孩子负面的感知(必须把玩具收起来)转变成正面的感知(可以选择收在什么地方)·不要分散注意力:当孩子在哭闹时,大人常用的做法分散注意力。这种做法很容易,也不会导致冲突,但存在几个问题:①虚假:不利于大人与孩子间的健康关系;②浪费了孩子从冲突中学习的机会:孩子需要练习怎样来处理与我们及与同伴产生的安全的分歧。当孩子与玩伴抢某个玩具,而我们马上介入,“哦,这里还有个很酷的玩具”。我们便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剥夺了。他原本可以从中学习怎样自己来管理冲突。③低估并妨碍了专注与意识:我们要鼓励孩子完全专注于现在,并对当前所做事情有意识,所以孩子需要一个针对当前事情的直接的或指导性的回答。④尊重:分散注意力是一种低估孩子智商的欺骗手法。
我们大人的需要同样重要
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做出了许多的牺牲,但最好是让孩子幸福的同时,也不损害我们自己的所有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因为:①这会让我们不幸福,并产生怨恨;②这无法引领孩子以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管教,或对人生寄予切合实际的期望。
四、为什么孩子不遵守我们的指令:
违抗父母几乎是学步期孩子的自动反应。他们是一群独特的人,通常知道我们想做什么,但往往跟我们对着干。一些常见的原因是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一再地抗拒和桀骛不驯。当他们需要我们帮助时,却被我们误会和责备。我们的行为控制方法(通常伴随着一丝愤怒或气急败坏的情绪)可能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不明白甚至担惊受怕。父母的沉默制造了负罪感:父母的沉默,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导致其对其他人的脆弱感产生不健康的责任感。
我们的不自信、愤怒等:大人不自信的、愤怒的语句行为,孩子感受到了,对他们而言,可能会看成一场激动人心的游戏。
大人下的指令太多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都让他高兴,并且一味避免和他对着干。孩子值得我们采用直接而坦诚的反应,以便他们可以将是非观念内化于心,形成真诚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