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奏折十八(3)【831】2024-5-10(2)
评点:四顾无人后的实权之授
上次评点中说到胡林翼为曾氏跑官求四川总督未成,这次曾氏终于如愿以偿代理两江总督了。他是如何得到这个地方实职的呢?原来,就在一个月之前,时局陡起大变故。
咸丰十年闰三月,太平军大破清廷江南大营。从咸丰三年开始,清廷针对着南京,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立军营,用以切断太平天国的都城与外面的陆路联系。
设在扬州的军营被称为江北大营,统领为钦差大臣琦善((博尔济吉特·琦善,满语:kišan,1786年-1854年),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第二年琦善死,托明阿((?-1865年),鄂栋氏,满洲正红旗人, 清代将领。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再克扬州,被撤职留营效力。不久,托明阿以病归旗。1858年,予以头等侍卫,率兵驻杨村,防堵英法联军内侵。后授直隶提督,西安将军。1862年,托明阿在陕西与太平军、李蓝起义军、回民起义军作战。 同年,因病请求退休。 1865年,托明阿病死。)继任钦差大臣。咸丰六年,江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托明阿被革职,德兴阿((?-1867年),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中国清朝将领。德兴阿于道光年间,任侍卫。咸丰三年(1853年),奉命率黑龙江官兵入钦差大臣琦善大营,与太平军交战,复扬州,加副都统衔。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由镇江渡江进攻江北大营,摧毁清军营盘100余座,攻克扬州。钦差大臣托明阿被革职后,奉命为钦差大臣加都统衔,移驻浦口,重建江北大营,围困天京(今南京),继续堵剿太平军,复扬州,克浦口、瓜洲等地。咸丰八年(1858年),浦口大营被陈玉成攻破后,节节败窜,放弃扬州。咸丰九年(1859年),因久攻六合不下,被革职。德兴阿回京后,为僧格林沁委用。 咸丰十一年(1861年),署密云副都统。同治元年(1862年),授西安右翼副都统,旋留办山西防务。同治五年(1866年),充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会办新疆北路军务。次年,卒于军。)继任,重建大营,咸丰九年再次为太平军所击溃。江北大营就此消失。江南大营则位于南京城外孝陵卫,由钦差大臣向(1792-1856,字欣然。四川大宁(今重庆市巫溪县)人,寄籍甘肃固原(今属宁夏),晚清名将,官至四川提督、固原提督、广西提督、湖北提督(从一品),卒授一等轻车都尉(正三品)世袭,谥号"忠武"。有《向荣奏稿》传世。)所建。咸丰六年被太平军击溃,向荣死于此仗,和春(?-1860年,赫舍里氏,字雨亭,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将领。和春于道光年间,历任护军参领、参将、副将等职。咸丰元年(1851年),随向荣至广西镇压太平军,擢总兵,赏“铿色巴图鲁”名号。次年,和春援桂林,力战解围,加提督衔。后追征太平军至湖南、湖北等省。次年。和春从向荣至江宁建立江南大营,擢江南提督。咸丰六年(1856年),和春进征三合,镇压捻军。后太平军破江南大营,向荣败死,和春受命任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咸丰八年(1858年),和春逼攻天京,建立江南大营于小水关。次年,纠合江南、江北清军至雨花台,掘壕围天京。后授为江宁将军。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集中兵力击破江南大营。和春逃往苏州、无锡,在浒墅关自缢而死。)继任。咸丰十年四月,李秀成、陈玉成联合起来,再次大破江南大营。提督张国梁一路逃到丹阳,落水溺死,钦差大臣和春逃到浒墅关xushuguan(浒墅关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仓皇逃命,逃到苏州时,被江苏巡抚拒之门外,只得南下逃到上海。太平军乘此军锋,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攻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太仓、嘉定、青浦、松江,江苏南部除上海外全部落入太平军手里。形势变化之大而速,令清廷上下震栗(惊恐)。摆在中枢决策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重新整顿领导班子,调拨军队收复江南失地。
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城逃命,论律当斩,故第一个需要考虑的是谁来代替何任江督。朝廷最先想的人选是胡林翼,拟让胡为江督,任命曾氏为湖北巡抚。
咸丰帝最信任的协办大学士满人肃顺对皇上说:“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处置)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见薛福成著《庸庵笔记》)咸丰帝接受肃顺的建议,将两江总督改授予曾氏。四年后,曾氏心腹幕僚赵烈文在议到曾氏起兵以来的经历时也说:“自咸丰二年奉命团练,以及用兵江右,七八年间坎坷备尝,疑谤丛集。迨文宗未造,江左覆亡,始有督帅之授,受任危难之间。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非负扆yi(古时一种屏风)真能简畀jianbi(谓经过选择而付予),当轴真难推举也。”(见《能静居日记》同治三年四月初八日)不过一督抚之职罢了,朝廷如此吝于曾氏,的确令人深思。要说权术为了压抑湘军嘛,江忠源、胡林翼这两个巡抚都是出自湘军,就连刘长佑这个湘军的偏师统领也当上了广西巡抚。而江、胡、刘这三人,无论从资历、地位和影响来说,都不能与曾氏相比。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疑虑。但不管怎样,毕竟盼来了这一天。一向喜怒不行于色的曾氏尽管对外依旧保持低调,然而内心却是欢喜无尽的,他在与身边人谈话时说,家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必定会大叫:家大人放了!
这道谢恩折便是在这种氛围上拟就的。你看曾氏在尚未接到正式任命书,只是在军机处的公文里间接得知此一新命后,便“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了。其企求这一任命、感激这一皇恩之情是如何的急切强烈!但这篇文章还是做得好,它好在八曾氏当时的复杂心绪表达得充分而周到。文章是通过几次跌宕起伏,来婉转表达的。
试看它的手法。从军十年无能无功,一伏;蒙殊恩而授江督重寄,一起。江督事繁责重,平时治理已难,再伏;眼下时局艰苦,临危受命,更觉担子重大,再起,才力绵薄,无补万一,三伏;多事之秋,只能勉力而为,三起。最后以追求“尽收疆土”、“速拯疮痍”这样的高远目标来结束,使文章收笔在激荡高扬的余韵中。
这道奏折里有“横草”、“采薪”两个词,一般读者或许对此较生疏,特为挑出来注译一下。
“横草”出自《汉书·终军传》:“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所谓横草,就是让草横下来扑倒在地,意谓很容易做到的小事。终军说他无横草之功,就是说很小的功劳都没有。这是自谦之语。曾氏借用,也是自谦。“采薪”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有采薪之忧
作为生病的代用词。曾氏说的“才薪之患”,是指他守父丧在家一年多。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也不能“造朝”--替朝廷办事。他将“无横草之功”与“有采薪之患”连在一起,意在说明他对朝廷无贡献。
写作简析
三伏三起,颇得山重水复,峰回路转之妙,将一个简单的“谢恩”写得兴味十足。
要言妙道
惟国家多事之秋,岂臣子怀安之日!计惟有殚心奉职,啮指誓师,揽辔而志澄清,尽收疆土,下车而问疾苦,速拯疮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