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能够想象,全世界发行量第一的书籍是《圣经》,因为几乎欧美的家庭都会有这样一本书。
而发行量第二大的书籍正是代表我们最高智慧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传经2000多年,被译为560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国文化学者所极度推崇,也深深影响到了很多国家的文化发展。
但是由于《道德经》并没有被选入我国语文课本,加之对道家的“清静,无为”等思想感觉十分玄乎远离生活,可能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读过或进一步研习这一部经典。
而这样一本书,它到底在讲什么呢,读《道德经》我们可以学会什么?
其实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清、虚、卑、弱。” 西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里,对道德经的解读提出了这个思想:“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班固认为,道家这个流派,是从史官记录录历史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古今之道基础上发展出理论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秉要执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就是教君王谦虚治理之道。
我们来看看这个秉要执本“清、虚、卑、弱。”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清”
“清”,及清静。在老子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沉淀,第二层意思是戒躁。
为什么是指沉淀呢?老子认为:“善静者清。”
一杯浑浊的水要如何干净?在没有过滤系统的古代,要让一杯浑浊的水变清澈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把它安静地放在桌子上,过半个时辰,自然污浊之物沉淀到杯底,水自然就变得清澈了。
《道德经》第十五章里有一句话更是直言了这个观点:“孰能浊静之徐清。”
而我们在人生中,有少部分的时期是沉淀的时期,不也正是天天在家安静学习的时期吗?
还有一层意思是戒躁,《道德经》第二十六章写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用“躁”这个字组词,大家发现,都是一些不好的脾气或品行。比如急躁,浮躁,暴躁,狂躁。这样的行为应该戒除。
“虚”
“虚”,是谦虚,虚怀若谷的虚。
我们从小听说过空杯的心态。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没有盖子的水杯,只有随时放空,才有可能装进更多的学问。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写到,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行大道之人,为了获得万事万物上乘的规律,就要更大地虚空自我。“无为”的核心正来源与此。
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道家的虚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本质上不一样的。道家的虚是为了更大的实,而佛家的空则是一种消除痛苦(苦谛)的一种修行方式。
“卑”
“卑”是指卑下,处下,但并没有卑贱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很多章节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处下,换作现代的解释就是低调。
他不仅告诉我们要善于处下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低调的方法。
他用很多章节把道比喻成水,比如最著名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的品质就是善于处下,最后海纳百川,成为王者。
而中国历朝历代开国之时,所有开国皇帝无一不是善于处下,汇集人才,才能广得民心,最终一统天下。
但是同时,老子从实际的角度告诉我们,低调很难。
低调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光而不耀。”这是一种老子眼中的君子的品格。真正给人光明的人,是不耀眼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其中的逻辑,必须先有光,而后才能做到不耀。 人必须要懂这个东西,才能做到真正的谦虚。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同样强调了这个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弱”
“弱”是指柔弱,柔弱胜刚强。
不仅心态处下,心怀柔弱,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完完整整表明了老子对柔弱心态的推崇。
而这和老子的故地陈国是有很大关系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人,但实际老子出生的地点是陈国,只是被楚国灭掉了。
陈国有两个文化特点,一个是对月亮文化的崇拜,及刚刚提到的“光而不耀”的品格。另一种就是对女性的崇拜。女性柔弱,不争的品格也同样体系到了《道德经》里面。
而我们细看身边的事物,也的确如此。凡是坚硬的东西最后很快被磨损消亡,而柔弱的东西却又持续的生命了。比如人在老的时候,牙齿早已掉光,而舌头健在。
南怀瑾先生曾说: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
尽管这个评价有失偏颇,但是至少在我们初涉国学之时以作参考。很多同学爱上《道德经》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在社会工作中有时候难免心浮气躁,读读清虚卑弱的《道德经》,借此戒骄戒躁,坦荡舒服。
如果真在自己工作生活做到清(沉淀,戒躁)、虚(谦虚,虚怀若谷)、卑(处下)、弱(柔弱)的心态,那不就是无敌的状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