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临近正午,步履略缓慢的一位老人推开一扇玻璃门,径直地走入尚且空荡的店铺,“红烧排骨面,加两份排骨,半小时后我来取。”轻车熟路,看来是位老客人。他走后半小时内,店铺内就挤满了客人。红烧排骨、糖醋小排、酱爆猪肝、四鲜烤麸、鳝丝等11个浇头供他们选择。他们有的来自附近写字楼,有的是在附近医院挂号等号,有的是正在打麻将没空做饭的邻居。。。。。。形形色色,为了一碗面聚集在这里。后厨此刻就像一个战场,抽烟机轰鸣着,老板朱季勇忙着把一团团的细面撒入沸腾的锅内。手脚麻利的洗碗工手里时刻不停,碗与碗碰撞叮当作响。
“上海菜的特色就是酱油打底,浓油赤酱,基本上以红烧为主。”面店老板朱季勇称自己掌握了上海人的口味。为了面条的质量好,宁愿加钱给供应商。“你要多赚钱,就要满足我的质量。如果不好,水分很多的,要么烧不熟、要么粘牙、要么糊,我赚不到钱,他也赚不到钱。”
二十年前,朱季勇从静安区饮食公司辞职,开了这家面店,“开面店比较实惠,我只有这点能力,把这个能力发挥出来就可以了。”对他来说,经营面馆,最关键的还是要吃的起苦。
“吃得起苦,速度要快。你要看我中午没停的,浇头卖完了,我必须要补些出来。速度要快,如果速度慢,就不要做这个生意。在这2、3小时里面,你要快点抢时间。”
长乐路临街的这间店铺是朱季勇的父母留给他的。他的父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父亲解放前在中央银行工作,母亲解放前在家操持家务,解放后在上海武宁路灯泡厂做工。“上海的节能灯,还是我母亲研究出来的,以前没有这种灯。亮是很亮,但是很节约电的。”朱季勇的阿姨、姑妈也都是知识分子,姑妈朱雅芬是著名的钢琴家、教育家,也是钢琴家郎朗的启蒙老师。
“因为我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成绩不是很好,大人,尤其是我父亲觉得我没有出息,没有文化。”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朱季勇很有压力,与父亲的关系不佳。父亲训斥他,他也会顶回去:“你会说一口英文,谁和你说英文?这条弄堂里面有几个人和你说英文。”朱季勇父亲临终前,拖着他的手不放,“内疚了,掉眼泪了。以前对我没有很重视,我的哥哥,他比较喜欢的,把他送到国外去了。但是临终之前,觉得我这个小儿子不是想象中这么坏。”
“不一定只有知识分子能成功,在平淡的岗位上也能出状元,只要你认真,行行出状元。”朱季勇总结出这样的经验。他的儿子目前在自己店内跟着学习,“教他掌握开店的技能,最起码知道老头子烧菜里面放了什么料?”他的儿子十岁时,当时国内掀起了出国潮,太太去了南非很多年,朱季勇拉扯着儿子长大。斗转星移,草木荣枯之间,朱季勇也升级做了外公。“现在我成功一半,等我儿子能全部的接替我了,这就是真正的成功。你要在这个基础上认认真真,再接再厉,小孩会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