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外部培训课上,同组遇到了一个仅有17岁的小老师,一米八几大高个,长发齐肩,山西人,早早便辍学废寝忘食的研究思维导图及授课,现在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做起了儿童、少年、成人班的教学,很是叫人羡慕,小小年纪就给了自己奋斗的、收获的青春。
很多伙伴在面临带教时,常常都会思考“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概念,不同的项目里是教内容还是教会学习内容的方法,可能两者都需要吧,而思导的老师大多偏向后者,在他们认为改变单一思维,掌握方法,提升逻辑性,高效作为是很重要的,并且适合所有年龄层和所有事项。
其实这没什么争议,思导(“渔”)为了让我们更加具备开发性思维(“鱼”),所以这里定要说下“先渔后鱼”带来开发性思维的优势,好似有些伙伴生病感冒很严重,他不会说我重感冒,而会说成是“粉碎性”感冒来表示身心疲惫状态;一个94年的小伙子在安慰他失恋的同伴时说“当你跑的足够快时,你的悲伤就追不上你了,所以奔跑吧兄弟”,还包括有战术性缺钱,万恶的资本主义零食,二手金针菇等等,你也许很奇怪这些独特的用词,但这确实来自那独特的脑袋瓜子,因为他们了解引发你思考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只知道什么叫开发性思维的定义。
思导通过一张图进行逻辑分析,让你避免思维混乱快速理解,这就是他重于掌握方法的原因,有点一招可治天下的意思,运用于生活亦可以运用于工作。最为一个初学者我没啥专业知识可以舞刀弄枪,但是发掘魅力所在还是可以出点力的;很多时候伙伴们把SWOT分析法当作划分逻辑的工具来用。但是SWOT分析法是一种有了结论以后,用来表述的工具,并不是用来思考延续逻辑性的方法,所以后者可以针对参照物进行分析总结,不存在“先渔后鱼”的逻辑,前者则非也。
关于思导的话题我想映射的是工作中是否需要在寻找“渔”的前提下去理解“鱼”的问号❓很难理解吗,其实不难!
想当演员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解放天性”,另外就是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从理论上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是“渔”。
关注了“志远课堂”才知道以前的几何证明,旋转有关辅助线证明,火车移动速度与距离等原来可以用画图深刻理解,原来可以抛开固有思维延长虚线求得隐藏的数值从而进行反推,且运用于各类相似题型,这也是“渔”。
再比如,连带课程里告知了你连带的意义和好处,可这不足以推动你的连带行为,所以技巧的出现显得格外重要,支撑不同环境里你的连带表现和临场发挥,这更是“渔”。
所以说知道寻找知识的方法比寻找知识本身更重要,往大点说,决定了你的长久的可持续的解决问题的潜能吧。
有没有觉得有些时候我们会把比我们懂得多的伙伴都做是百度贴吧,当遇到有些难度的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询问答案或是对错,而忽略了尝试寻找自我确认的渠道,不是没有,只是你更在意内容的输出,忘记了未雨绸缪吧!其实我说的就是我自己。作为一个年轻的培训人,在“渔”的理解和积累上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就像《思想上的蜗牛》里说的,意识决定行为,你是否得认可我所表达的未雨绸缪,不过,如果你一时无法理解为什么先“渔”后“鱼”的概念,你可以先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处理你的生活琐事,例如这样:
那么你就会知道,当你掌握方法和技巧以后,可以很快理解一篇文章,一套PPT,一屏幕数据表达的清晰的逻辑,记忆深刻且不会很快遗忘,并且真的适用于所有年龄和所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