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好比是水,
一个木桶可以盛多少水,取决于最低的木板,
一个木桶能不能盛水,取决于它的底板漏不漏水,
一个木桶有没有水能倒入,取决于有没有拿掉木桶上的盖子。
你能学习到的知识,取决于木桶里还剩下的那部分的水。
相信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木桶理论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学习上应用木桶理论引出的思考。
在木桶理论中已经说明白「一个木桶可以盛多少水取决于最低的木板」。短板的存在会让我们装的水(学习到的知识)变少,索性好歹是有水可以装的。
还有两种的情况,如果撞见,木桶里可能连一滴水都没了。
第一点,木桶的底板漏水
我们所处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能够收集到大量的信息,比如说朋友圈的调侃,微博上的鸡汤,平常看的新闻、同事间互相流传的八卦,等等等等。但是这些信息还仅仅是信息而已。这些知识即使看的再多,听的再多。对你的成长几乎不会有任何影响。
那什么才会对成长有影响呢?我觉得只有极少数改变自身行动的信息,才是一切知识学习里那块基础的底板。没有优质的信息输入及对应的践行,就相当于拥有一块会漏水的底板,你输入多少就漏多少。其他的木板再高其实也无济于事。勤奋和努力全部付之东流。
所以呢,学习这东西最终靠的并不是快速大量。选择信息更重要。否则的话你就可能一切信息照单全收,然后通过勤奋拼搏把自己脑子弄成一团浆糊,到头来和你的目标渐行渐远。从输入的时候就应该严格把关。进行有效的内容筛选,把这种筛选用于践行。
第二点,你在认真学习的时候有没有拿掉木桶上的那只盖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有很多时间我们花了大笔时间去学习。比如去听大师们的话,去学习朋友们的优点。最后感觉自己得到了一碗鸡汤,生活该怎么样依旧怎么样,没有任何的改变。
这个有可能是由于你下意识的拒绝,它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习惯性防卫。
比如,別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张鼎,你的PPT怎么红一块青一块的,拿给客户看多没有水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PPT是不是有问题,对方说得是不是事实;反而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水平的不好,我就会回击:「老板们看的懂最重要,你不了解」。
实际情况大致如此,有时候习惯性防卫会影响的强我们会感知到,有时候会影响的弱我们感知不到。但是一旦出现,我们都是绝对不会想要去接受这些观点的。我们内心惧怕我们的想法被人看出来是很幼稚的,让人家觉得我们就是傻子。这就好比木桶上加了个保护的盖子,可以把木桶很好的给保护起来。但保护的同时水也进不来了,阻挡我们进步。其实有习惯性防卫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已经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反应——那就会陷入无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我们将自己和自己的观点牢牢的绑在了一起。一旦观点收到了威胁就会毫不犹豫自我保护反击。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给自己洗洗脑,改变自己的观念,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隔离起来。相信我自己是好的,但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有新的观点或别人的质疑某些自己做法的时候,先思考是不是有道理,这些观点能不能帮助我。说不定这就是一个可以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所谓「对事不对人」其实也是在说这个道理,「事」就是一个选择或一个处理方式,本身和「人」无关。对这件事有质疑不代表对这个人有质疑。人在这个层面上是好的。
由此出发,我认为大体上的成长路上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是不好的,自己注定了无法提升。我的观点和行为与我是一体的,受不了别人的质疑。
第二个阶段,我是好的,但我的观点和行为与我是一体的,受不了别人的质疑。
第三个阶段,我是好的,我的观点和行为是用来改进提升的。其他人说的话,都可能是我成长路上的一个启示,我需要不断的通过认知的提升使自己进步。
所以,想要真正学习,先要让自己这只桶中能够盛水。这个道理讲透了,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个常识。即使我讲了这么多道理,践行起来还是很难。为什么?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知道、清楚一个道理,和坚信、践行一个道理是两码事。
改变我们思维当中已经根深蒂固就有的东西,何其困难。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再也回不去了。不断一起往前就能改变自己。各位同学,一起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互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