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立国形势
北宋建都开封,彼时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此间尽平原,骑兵三日即达开封城下。国家无天险可守,故不得不养兵备之。养兵即需粮,历来中原黄河中游富庶之地,唐末五代已残破不堪,军粮全靠长江流域供给。运粮之艰,陆路不堪糜费,惟靠水运。然开封至洛阳之汴渠已坏,长安更是残破不堪提,唯有扬州至开封之通济渠可用。建都洛阳或西安尚有天险可守,舍而取开封,实为彼时不得已之权宜之计。太祖亦云:国家太平之日,国都当西迁。而子孙竟不能作为,遂有“靖康之耻”!
第二 兵之不可用
宋代军队,一称禁军,即中央国防军;二称厢军,即地方驻军(不需上阵打仗,只充地方杂差);后又有募兵制。招募一兵,直养到六十岁,只有入伍,没有复员。国家军队日益庞大(太祖时兵二十万,太宗时六十万,仁宗时一百二十万),而老弱病残居多,国家养兵而不能打仗,又担心兵叛而不能不养。养兵之费日增,而全无战力。
第三 兵将之不相习
宋太祖黄袍加身,为防武将拥兵自重,军队指挥权与训练权分离,有战事临时指派;太祖为防兵卒骄惰,规定禁军分番戍守,军队调防不息,虽太平年间,军费等同战时,兵卒调防而将官不动。如此则兵将分离,兵不习将、将不习兵,缓急之际,无所适从,军队战力之不济可知矣。
第四 马政之弊
中原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非有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之马匹,中国只有两地产出,一为东北、一为西北,而宋代此两地分别为契丹与西夏所据,皆不在中原手中。与马匹相关之铁矿,亦在契丹占据之东北。宋代兵力之弱与马政之弊亦有莫大关系。
第五 重文轻武之风气
宋太祖以一殿前都检点黄袍加身,深知武将拥兵之害。故先有杯酒释兵权之计,后大兴重文轻武之风气。宋代优待文士,太祖遗诏:后世子孙不得杀一读书人。而军人之地位日迫。为将者无训练权,除战时与兵卒分离,有战功亦不得其赏;为兵者则刺面,称作贼配军,军队成为罪犯发配、饥民收容、土匪招安之所,民间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说,即起于宋代。如此则兵将无家国认同之情怀,无沙场立功之出路,如何能奋勇杀敌而不顾其身?宋代军队之不济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