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919至1934年生活在萨尔茨堡,之后流亡英国,1941年移居巴西,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自杀。茨威格主要作品有:《银弦》(1901)、《初次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192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感情的紊乱》(1927)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并著有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序言——斯蒂芬 茨威格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不可能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中不断进行艺术创作,每个特点鲜明、生机盎然的巨作往往都来自于某些难得而又稍纵即逝的灵感迸发的瞬间。同样,历史——任何时代中都当之无愧的诗人和演员——也无出其外,它不可能随时随地贡献新的创作。虽然大文豪歌德也为历史所侵倒而称之为“上帝的神秘作坊”,但大部分时候这里发生的确实无数的无关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像我们在艺术和生活中所看到的那样,这些难忘的非常时刻非常鲜见。这个作坊往往只作为编年史家,冷漠却又坚持不懈地把一件件事实当成一个又一个的环节,连成长达数千年的链条,因为任何大事件的发生都需要准备的时间,每一件真正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民族中天才的产生,都是以千百万平凡人作为基数的。每一个真正的历史时刻——即人类的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之前,都必然会伴随着千百年平淡无奇时刻的静静流逝。
不过,就像一旦在艺术上出现一位天才就会青史留名一样,这种光芒万丈的时刻一旦出现,就会决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仿佛将大气层的全部电流都一瞬间集中到了避雷针的尖端,短暂的时间内爆发出无数的事件。那些平时不紧不慢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更改的决定,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
不管是对于个人的人生,还是对于整个历史进程而言,这种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都是十分难得的;这种时刻并不持久,只能延续一天、一小时甚至常常只有一分钟,但它们的深远影响却远远超过发生的这短暂时间。在此我想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去回溯这些群星闪耀的时刻——我之所以会这么称呼,是因为它们闪耀着星辰般夺目的熠熠光辉,普照短暂的黑夜。我不会虚构任何的情节来增加或是减少一切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真实性,毕竟那样的时刻已经足够明确,完全不需要任何后期帮助。历史是最不朽的诗人和戏剧家,无法超越,无可取代。
书的主题:作者描写了几个发生在历史上的重要瞬间,这些瞬间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人类的命运轨迹。
一、英雄的瞬间
它描写了掌握了拿破仑命运的一个循规蹈矩的将军是怎样因为自己的无能让拿破仑这样的天才大败,这段历史让我明白,也许历史的很多瞬间,并不是因为某个拥有绝佳品质的人决定的,而仅仅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做了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决定,就这样改变了很多轨迹。
书中描述:
1815年6月18日
命运总会迎合强势人物的所有需求。古往今来,命运总是对这些强权人物卑躬屈膝: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因为他们有着类似的强势属性。
不过在极少数情况下,当然这种情况在任何时代都是鲜见的,命运会脱离寻常的轨迹,将决定权交给一个平庸之辈。有时候——往往这种时刻会令人跌破眼镜——历史未来很长时间内的走向居然会被一个无能之辈掌握。英雄的世界瞬息万变,偶尔也会卷入一两个莽撞的平庸之辈。当这样的使命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毫无幸运的感觉,反而感到发自内心的惧怕。他们像握着烫手山芋般哆哆嗦嗦地将它抛出去。若是他们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好好利用,必会直上云霄。一般来说,伟大的事业都不会降临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上,即使有,也只会是一瞬间。一旦这个幸运儿错过了这一瞬间,也就无法再来一次了。
当拿破仑与英,普鲁士,俄联军在滑铁卢决战时,需要部队支援,因格鲁希的犹豫,坚决等到皇帝陛下的命令到达才能有所行动,最终使拿破仑败给英,普鲁士,俄联军。
虽然就格鲁希个人一生的经历看来,他此后的一生都是平步青云,历任总司令和法国贵族院议员,而且在每个职位上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卓越的气魄。不过,他那一秒钟内的失误已经永远被历史铭记。在那个瞬间他本来掌握了决定很多人命运的机会,可是最终却让它悄悄溜走。
所以说,凡是关键的时刻都是一去不再有的。而且在世俗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刻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偶尔会不经意地降临在一个平庸之辈身上,让他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在这些命运降临的瞬间里,小市民的所有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毫无作用,只有天才和英雄才能把握住这些神奇的机会,从此成就不朽。命运不会给因循守旧的人成功的机会。命运--世界的另一位主宰,只青睐于敢于突破、一往无前的英雄或勇者。
二、争夺南极大战
斯科特队长南纬九十度
1912年1月16日
英国人斯科特海军上校领导队伍前往南极,但最终是挪威人阿蒙森指导的队伍首先到达了南极点,斯科特5人在返回驻点的途中全部遇难,斯科特死前写了信,没有流露出任何的缠绵,而是透露出了透彻的生命力量。斯科特的遗书在全世界传播开来。英国国王在教堂里跪拜这几位英雄。
书中描述:
即使看起来没有结果的事情,一件被延误的事情,也可以引起众人的欢呼。人们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没有实现的目标上;壮美的事情虽然毁灭了,但是在人们的心中仍然存在。在挫败中会产生勇敢的意志,只有依靠着热情勇敢的心,才会有获得胜利的可能。一个人在不可战胜的困境中毁灭了,但是他的心却变得更加高尚。这些事情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强大的悲剧性,虽然一些作家偶然会以他们为创作素材,但是生活的悲剧却更让人感动。
每一件伟大的事都不是那么轻易完成的,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那些坚韧的内心拥有信仰的人靠着坚强的意志力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事,值得我们尊敬。
三、玛丽恩巴德悲歌
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的歌德
1823年9月5日
世界是否依然还在?悬崖峭壁
朝阳下会否仍然挺立在原地?
庄家何时能成熟?
河边的森林与牧场
是否已经绿草茵茵?
抬头仰望的这片无际天空
也会随风消散,倏忽急逝?
74岁的歌德爱上了一个小姑娘,并激发了许多创作灵感,重病的歌德最终因为听着自己写的诗的朗诵而恢复,他的好友策尔特说:"这支使他遍体鳞伤的矛最终将他治愈"
痊愈后的歌德不知疲倦的创作,在80岁之前他完成了前一部作品,从81岁开始,潜心完成后一部巨著的写作。
在经历了《玛丽恩巴德悲歌》之后那段时间的消沉之后,时隔七年他总算完成了《浮士德》。如同他曾经对《悲歌》秘而不发那样,他也将已经完稿的《浮士德》盖印封存起来,并没有对外发行。
9月5日这一天堪称文学史上的纪念日,在歌德之后,德国诗人中再没有任何人能将情欲描述得如此纯真而热烈,再也没有任何一部抒情诗歌像这部长诗一样灌注了作者最真实最澎湃的情感。
四、一夜之间的天才
《马赛曲》
1792年5月25日
书中描述:
虽然时间可以消磨艺术品的存在感,甚至会将它彻底埋葬,但是,凡是生机勃勃的东西,最终都能突破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的障碍
鲁热·德·利勒,在1764年4月26日一夜之间创造了《莱茵河战歌》,后被来自马赛的志愿军传唱闻名改为《马赛曲》,《马赛曲》迅速传播开来,但其作者鲁热却未因自己创作的歌曲而有任何殊荣。1836年,已经67岁的鲁热在苏瓦齐勒罗瓦溘然长逝,那时他的名字已经完全被人们遗忘了。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一战期间,《马赛曲》被确认为法国国歌,法国军队在行军过程中又开始齐声高唱这首战歌,此时人们才想起创作这首歌的鲁热上尉,并且将他的遗体与少尉拿破仑一起葬在了荣军院
我们并不了解天才的生活,因为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这世界的人大部分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过着平凡的一生,我读着韩德尔的故事,读着鲁热的故事,我无法感同身受,历史似乎在告诉我们,那些天才突然而来的创作灵感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