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反馈无时无处不在的世界:生物的反馈--会不由自主被更鲜艳的颜色吸引,人际的反馈更是很熟悉了,比如:考试结束后的成绩、工作的绩效评价、生活中父母或伴侣或朋友的意见,发朋友圈里征求的好友印象,各种APP上的用户评价评星,甚至一个拍肩的动作,一个赞赏的眼神,这些都是反馈。所以可以这么说,我们的人生是被反馈包裹着的,从小到大,没有人没有接受过一个反馈。
那么既然反馈这么常见,作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强的人类,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应该很善于吸收这些反馈。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次你看到,夫妻间吵架,一个吵理,一个吵情,不在一个频道上;又有多少次你听到,上司对你的评价,和你期待的赞赏并不相同,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伤心失落,甚至想一走了之?还有多少次,你想到周围人曾经指出你犯的那些错误,觉得自己没有被这个群体认可,接纳,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这些都让我们明白,面对他人的反馈,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会有各种理由各种误解,还有各种伤害,对自己,也对他人。
接受反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让提出反馈的人掌握一些技巧,不要太直率地提意见,不就可以了吗?这样被反馈的人肯定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可惜大多数时候,不是提出反馈难,而是接受反馈难。仔细想想,上一次你对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以及上一次被人提意见的时候,哪一次对自己来说阻力更大?或者说更难做到?肯定是被人提意见的时候吧。
为什么接受反馈这么难?会有各种情绪夹杂,会让我们难以诚心诚意地吸收并改正?这里要提到我们心理层面最根本的两大倾向了。一个是学习倾向,一个是渴望被接纳、认可的倾向。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各种东西,学习父母的动作言语,学习社会准则,学习礼仪,学习知识和技能。我们是擅长并热爱学习的动物。另一方面,我们又是渴望被父母,被朋友,被伴侣,被公司,被团体接纳并认可的,得到他们的认可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极大的肯定。而反馈实质上就是在学习“我”这个人在他人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是上面两大根本倾向的结合。每一次反馈,在提供我们一次学习了解自我的同时,也是一次判断,判断我们是否得到了那个人对我们价值的认可。面对一次表扬,一次赞赏的时候,两种倾向顺理成章相互促进,我们没有谁有障碍去吸收这样的反馈。但是面对一次批评,一次责备,一次评价的时候,学习的倾向让我们想从反馈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渴望认可的倾向让我们又不愿意反馈中那个不足的自己。两种倾向有了冲突,我们就有了各种情绪,于是反馈变得不那么容易接受和消化了。
那么面对别人的反馈,我们应该怎样优雅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把反馈的三个方面分解出来:事实,关系以及身份。
一个反馈,必然包含这三个方面。比如,你的父母要求你吃饭不要挑食,从事实层面来说,你的父母看到你吃饭挑食了,挑食不是一件好事;从关系层面来说,作为父母,他们出于对你的行为监督,要你吃饭不挑食;从身份层面来说,你会有点担心父母对现在的你不满意,你需要听他们的话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面对反馈的时候,也会由三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反应:1. 从事实层面,你觉得你没有在挑食,于是决定这样怼回去:“我没有挑食!这一周我的饭都吃得干干净净的,为什么说我挑食!” 2. 从关系层面,你可能会这么说:“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凭什么管我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 3. 从身份层面,你可能带着不满说:“难道我挑食你们就不爱我了吗?为什么你们要改变我的本来面目?”
看过例子,希望你对反馈的三个方面有一些基本了解了。那么,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我们如何更好地接受别人给的反馈呢?
从事实的角度说,我们要学会甄别我们的期待和实际传达的内容是否一致,如果不是,要向对方提出。区分反馈是要表达对方的欣赏,还是指导,还是评价。欣赏,一般是别人表达的感谢之情;指导,“这样做其实更好”;评价,“我觉得你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并且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期待的是对方的欣赏,还是指导,还是评价。然后,我们期待的,和对方传达的,是同一个类型吗?自己原来期待的是一次欣赏,但得到对方的反馈却是指导?或者反过来,自己期待的是一些指导,但只得到了对方善意的鼓励?另外还要学会的是,对方提出的事实,是否是我们的盲点?还是不符实际的错误陈述?如果是盲点,我们原本以为的事实是什么,现在对方观察到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向对方诚意地寻求确认。如果只是不符实际的错误陈述,一样做法,向对方寻求解释,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观察结果,并尝试以事实反驳他。
从关系的角度说,首先要对双方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我是什么角色,对方是什么角色,为什么对方的角色让他说出这样的话?他的反馈中是否和我最初的谈话已经是不同话题?一般关系角度出发影响到反馈的情况是,双轨对话的存在。(此处举例)
最后从身份层面来分析,要特别留心自己的固定反应是什么。别人给的评价,我最容易想到的念头是什么。比如,客户对你的工作提出了批评意见,你下意识第一个想到的是会觉得客户不喜欢你这个人,还是客户只是不喜欢你做的这个项目而已?如果前者出现的频率很高,是谁提出的反馈对这种想法动摇不大的话,这就是你的固定反应了。认识到固定反应之后,思考一般这种固定反应持续的时间有多长?程度有多深?(否定你的工作,抑或否定你的某项能力,甚至否定你整个人,整个人生?)。对固定反应了解之后,就可以开始多角度地看待反馈了。如果要以这个反馈为基础,给别人讲笑话,会怎么讲?如果从未来角度看这次反馈,你又是想着什么?把自己当成自己人生的一个旁观者,对这次反馈又是如何评价?另外意识到,别人的观点我们是无法控制的。“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同时呢,不要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结合自己经历解释这一点)。最后要学会培养成长性思维。怎样培养成长性思维?有些小技巧可以分享:1.培养复杂思维,接受人性的复杂性 2. 接受自己的不足: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是人,做任何事都有其阴暗意图,或出于自私,或出于嫉妒,贪婪或者愤怒;对方犯了错,自己也有部分责任,不能推脱。最后再介绍一个核武器级别的学习成长性思维的技巧:在每一次反馈后,自己给自己再次反馈。什么意思呢?比如你和伴侣吵架,原因是伴侣不满意你不做家务。这是一次反馈。你吵完架之后如何面对伴侣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是又一次给自己反馈的机会。有一点像“你控制不了事情的发生,但你能控制自己如何从中学习”的意思。
先写到这里。全是不做任何修饰润色的干巴巴句子。明天再来充实例子,让文章多些文采,少些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