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为什么不自由——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学习体会
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一首脍炙人口,但实际是断章取义的诗,生动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强烈渴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似乎成了人们的普遍感受。
今天让我们再回到马克思老先生那里去寻找“身不由已”的根源,去寻找实现真正自由的路子。
1843年,马克思撰写的《论犹太人问题》,系统分析了犹太人问题,集中有力批判了自由主义,精炼总结了解放问题。从其中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区分,关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断裂,关于公民(公人)与私人问题的对立,关于自由、人权、平等、安全等范畴的剖析等等,可以让我们真正的理解自由的涵义,审视当下困境,思考如何通往真正自由之路。
1.“江湖”从何而来——政治解放
马克思在对犹太人问题的分析中,对解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之间的界限。
政治解放就是摆脱政教合一,摆脱政治和神学的联盟,国家不再以君权神授、奉天承运来维系统治,没有了“天子”,不再通过造神运动、神秘化个人来获得合法性,不再通过依附宗教,不再受宗教的支配和限制,成为了具有独立属性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政治解放突出的标志就是,摧毁了牢牢控制臣民的封建国家统治秩序,摧毁了一切等级、特权、同业公会、行帮,确立了每个人的公民、法人地位,它宣布不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差别,每一个成员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享有者。
也就是讲,从理论上说,你是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至于客观条件是否允许,那是另一回事,但不管怎么样,这绝对是巨大的进步,人不再是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已经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了,每个个体在遵守国家秩序的前提下,可以自由自在的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才有点做人的感觉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独立的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产生活,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交往,人的社会出现了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思想领域等在政治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这些领域就是每个人生活的领域,这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江湖”,马克思继承黑格尔的提法,叫它 “市民社会”。
我们当下所生活的时代正是马克思定位的政治解放后的时代,也就是说能够身处江湖(市民社会),已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江湖之中,人才获得了去感受自己“身不由己”的自由。
2.不自由的根源,公人PK私人
获得了政治解放就够了吗?当然不够,因为我们还不自由啊,还是身不由己啊。我们经常感觉有一股力量逼着自己去干自己不想干的事,总有某种力量阻碍自己去干自己想干的事。
其原因何在,且看马克思怎么说的:
“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归结为市民社会的成员,归结为利己的、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把人归结为公民,归结为法人。”
什么意思?政治解放虽然给了我们独立行动的自由,但是他让我们分裂成了两面人:公人和私人。
公人,就是在政治国家的人,他是社会存在物,他热爱公共事务,他为了普遍利益、公共利益而存在,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友好相处。
私人,就是在市民社会的人,他是利己存在物,考虑的是自己的现实利益,作为个体、作为私人,人把人当成工具、自己也成为他人的工具。
哪种人是更现实、更真实的呢?生活告诉我们,是市民社会(江湖)中的利己的私人。现代国家也几乎都认同人是自私自利的,各个国家的制度设计都承认人的这种自私自利。
这种现实造就了一种图景,“在政治领域、公开场所衣冠楚楚,谦谦君子,在经济领域、私人空间实际上是卑鄙小人,一肚子坏水。”也就是讲在市民社会中的人才是“真”人,在国家生活、公众领域(网络上、电视上等)是“人设”,在市民社会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公开场合是“演电影”。
人们陷入到代表普遍利益的政治国家和代表私人利益的市民社会(江湖)的冲突之中。政治国家给人以美好的愿景,市民社会(江湖)却又让人无情的面对现实,让人们感到无力和无助。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政治国家虽然宣布了人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实际上并没有废除这些差别,虽然宣布私人财产无效,不管穷人富人只要是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可以去竞选总统,但没有钱怎么能去竞选呢,还是谁钱多谁硬气,谁说话算话,才更有可能充分享受作为一个公民的自由。所以,政治国家还是以经济上不平等为基础的,政治国家保证的是市民社会中利己的人的自由获得和享有私有财产的自由。
这就导致了唯利是图、追逐金钱的思想和习气,这就是马克思论述的“犹太精神”,他说:
“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人的世俗礼拜是什么呢?做生意。他们的世俗的神是什么呢?金钱。”
“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他顶礼膜拜。”
多么精辟!马克思在这里只是说的犹太人吗?绝对不仅仅只是在说犹太人,他的矛头一直都是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现代文明人。
有个词叫“对号入座”,我们读到马克思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是不是也会汗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疯狂追求私有财产成了人们活着的目的。烧香拜佛不是对神灵虔诚,而是为了让神灵保佑升官发财,拜的不是佛,是钱!于是人成为了异化的人,就是被自己的创造物——金钱——统治的人,成了金钱的奴隶。
奴隶怎么会有自由呢?身不由己的原因大体就在于此吧。
3.通往自由之路——人的解放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明白,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是摆脱金钱的控制,摆脱私有财产的羁绊。
说得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啊!怎么摆脱呢?
很多时候,人在世俗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在激烈竞争的工作环境中,在追逐政治权力或经济财富的征程中身心俱疲,这时就会去拜佛、去清修、去打坐,诉诸于内心,从宗教中感到自由,感到精神的力量。诚然,宗教确实是一碗冒着热气的鸡汤,慰藉人的内心,让人在糟糕的现实中保持心灵上的满足。可是,鸡汤喝得再多,也不能真正的治疗感冒啊,在宗教领域寻找内心的满足,获得一时的平静,但是于现实是毫无作用,“山还是那座山”。
路在何方?马克思说,路在脚下。通往真正的自由之路,需要直面问题,直面现实,努力去改变现实的条件,去努力打造人的内心升华的外在环境,私有财产不是口头上、书面上宣布废除的,私有财产是在它存在的前提消除后自行消亡的。且看马克思怎么说的:
“社会一旦消除了犹太精神的经验本质,即做生意及其前提,犹太人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他的意识将不再有对象,因为犹太精神的主观基础即实际需要将会人化,因为人的个体感性存在和类存在的矛盾将会被消除。”
这个过程,马克思称其为“人的解放”:
“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是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在这里,马克思设想了人的解放的图景:公人和私人融合于一身,不是让人仅在政治国家中获得解放,而是让人在一切领域解放,人成为类存在物,不是让一部分人解放,而是让每个人获得解放,不是让人去统治支配自然万物,而是让人与自然、与自己的劳动产物实现有机的交融,不是让人成为自私自利的孤独个人,而是成为密切交往、充满友爱精神的社会存在物,社会也就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就此而言,当下离人的解放,离“江湖远去、自由自在”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由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的解放”是必由之路。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人的解放”一点点实现的过程。
道阻且长,吾辈应上下求索,不懈奋斗!
主要参考资料:
1.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63-198页。
2.陈培永,《解放的图景——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如是读》,广东人民出版社。
3.郝东升,《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