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风铃/文
从26岁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我总要在电脑上写几句话。或许是一种仪式,或许以文字的方式记录,是我选择属于我回忆的,最好的方式。
经常有朋友问我,怎么现在变得那么安静?也有朋友很好奇,怎么都不爱旅行了?从一个那么爱行走、爱热闹的人,变为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写作、一个人思考,一个人独处,我想根本的原因,是我选择了文字和书籍。
今年上半年,我依然把散文诗写得沸沸扬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今天写什么主题,写哪里的山水。于是,我在电脑上逐一找寻以前走过的地方,回忆、再回忆,再去百度一些当地的风景,经过我的加工、整理,一篇花哨的散文诗在一两个小时就写出来了。现在看来,我的文字是形容词叠加形容词,情感的泛滥在行文中随处可见,找不到自己的思想,也看不到切身的感受,只有反复的吟诵,反复地制造文字垃圾。
这是一种对文字极为不负责的做法,没有经过心灵发酵的文字和思想是苍白的,是没有根脉的。正如散文诗人亚男最近写的一篇2017年散文诗观察一文,他在编辑今年年度选本的时候,写了这样的感悟——很多的文字都是泛抒情,几乎找不到一句具有特色的描写,找不到深入内心的诗句。一篇文章修改一下地名,用在另外的地方,一样可以使用。我想起了前不久和一个作家聊天,他洋洋自得,谈到多次获奖,洋溢着自豪与喜悦。他说他不会专门为一个地方而写,更不会深入实地的体悟,平时积累的素材,遇到评选活动修改一下地名就投过去,在文字上玩技法,在思想上玩高深。我不想对这种写作方式有过多的点评,但是我在今年5月份底已经意识到,不能继续写了,该停下来阅读了。
我选择了三峡广场新华书店,也把这里当作了我心灵的家。我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一支笔一个本一杯水,去书店二楼老塞咖啡馆坐一下午,在散文区域找两本书,我的阅读是缓慢的,有时候甚至是停滞的。本来只选一本书陪伴就行了,但是考虑阅读的疲惫,我在两本书之间可以随时转换思维,换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或许是一种心灵上的放松。在书店里看到的作品,遇到自己喜欢的,我不会买回家。我觉得,买回家的书,就属于在身体上拥有了,但是心灵上的拥有就不会那么迫不及待,甚至在书房摆放一年半载,书上落满了灰尘也不会轻易打扫。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到了新华书店,在同样的位置会带走同一本书,这本书我已经翻来覆去看过,甚至里面的章节我已记得清清楚楚,但是把它带在身边陪伴我看书的时光,是一件很美好和踏实的事。
记得重庆青年作家吴佳骏说过,作家和读者是在相互寻找知己的过程。喜欢一本书,喜欢一个作家的气息,走在作家开采的心灵之路上,自己的内心会获得滋养,这是一种心灵的渴盼,一种抵达梦想和幸福的路径。我会感知,作家的喜怒哀乐都会与自己有关。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会变得分外明亮,也分外沉静。
除了看书,我幸庆的是在寒冷的季节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可以相随一生,并珍惜下去的朋友。她不会把我往功利的方向引,不会催我去投稿、去主动认识编辑,去加入文学圈的一切怪相。她告诉我文学属于心灵的事业,一个人的孤孤单单是特有的品质,在孤单中前行,在孤单中思索,在孤单中写下属于自己心灵的文字。就像在暗角,把自己的思想反复打磨、浸泡、过滤,放在时光的胶片上,印下自己原生态的所思、所感、所悟。
对于我来说,写作就是生活的修行,我也没有靠文字去谋利益的想法和能力。记录生活、记录内心,在某年某月某日,翻阅自己所写的,回忆当时的心境,或捧腹大笑,或独自忧伤,或感叹时光如梭,或珍惜当下的拥有。对自己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幸福与满足。
这一年,我关闭了大半年的朋友圈通道,把依赖朋友圈生活的习惯修正了过来。如果让我在几千个朋友的动态中逐一去关心与阅览,去点赞与投票,我就活在了网络和手机的世界里。我所关注的朋友,我会定期去阅览,去默默地关心,也会时尚地去点一大圈赞。我把多数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朋友圈摆在我微信里,但我已经把精力摆在了别处。
这一年,我只去了恩施,从峡谷的低处一步一步走到半山腰,身体的疲惫挡不住心灵的豁然开朗。在“一炷香”的位置,我看到大自然的手一笔一画刻在大山上图案,就是修行的力量,这是最恰当的表达,也是生命时态的圆满。我仰望对岸的山,在蔚蓝的天穹下,云朵翻越千山万水赶来和大峡谷的山交织一起,山有了灵动的翅膀,云也有了灵魂的居所。这是这一年,选择看书、结交朋友,带给我的心境,虽然我没有行多远的路,但在与书、与朋友的对话中,我找到了辽阔的天地和心的自由。
这比什么都重要。
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