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今春的一日黄昏,翻阅《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一文《再遇﹤神奇飞书﹥》中“创意作文”尤其是“曼陀罗创意写作法”的介绍,天哪,作文还可以这么教?真真拓展刷新了我的认知。
于是,读课例,看视频,追微信公众号“祖庆说”每篇文章,打印摘抄,《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光影中的创意写作》再到蒲公英大学的《创新型教师十二堂必修课》实实在在智慧的播撒。每节课后我都激动得睡不着,哈哈,想说:“追祖庆老师,积极又幸福!”
现将所得,做以部分的简短汇报。
一、关于文本解读
关注经典,发现经典的无穷魅力,是我们阅读成长、生命成长的底蕴和养料。之于文本的每一次思考——解构——呈现,都是一重又一重艺术化的创造。
以小说《穷人》为例
第一次创造:维克多·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它情感浓烈,直抒胸臆,借诸多意象充分表达作者的态度与感情。
第二次创造:列夫·托尔斯泰据诗所改写的小说《穷人》。情感含蓄深沉,借助心理、环境、对话等描写推进故事情节。
第三次创造:出自翻译家草婴之手的中文版第四次创造:便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解读和课堂上的新生成。(以一头待宰的猪喻整篇文章,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像把猪解剖为猪腿、猪腰、猪耳朵……哪些适合经一番烹饪端上来成为孩子的美味佳肴?我们得慎重考量。)
本体性教学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即指向语用:认知——实践——迁移三阶段,而非仅停留于课文内容的“初读——精读——总结
文本细读需要关注什么?
关注描写手法:《穷人》中环境与屋内景物描写对比的高超艺术。
关注对比:孩子们安静的睡着和桑娜心惊肉跳的对比。
关注文本中不易觉察,或陌生,或细微,或矛盾,或反复的表达:如《穷人》中“睡觉还早。”寥寥四字,需要我们洞悉其背后的万千信息,发现其意义和价值。钟早已敲过十一点,可以说很晚了。怎么能说还早?
桑娜和渔夫不舍昼夜的劳作仍度日维艰,不也正深刻体现了他们的贫穷,而提起“穷”,小说题目为《穷人》,全篇却没有一个“穷”字,它散发于字里行间,在环境中,在无声的沉默省略号中,在心理描写中,处处不言却处处体现!就“贫穷”而言“睡觉还早”统领了全篇。
关注:死去的西蒙
大家读此文,常常因为主角光环,关注桑娜,而忽略已死的西蒙。而走进西蒙家,眼前的一幕使“贫穷”又加重了一层:对着门的床,孤儿寡母,疾病痛苦。就如她的生命,悄然停息,一切到了终点吗?非也!她对孩子们的爱却依然洋溢在每一个细节里。她将死之间,伸出去的手似乎想要抓住什么?她的思想里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此处,安排学生运用省略号,写出西蒙临死前的内心独白。(由再度认知贫穷,转化为写的实践和迁移。)
对照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来写西蒙,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方向,搭好了支架。安安静静的将自己的所感所想有序表达。(联想日常小组合作,如果我们也给学生搭好支架,也许会更具有实效性。如周边没有可以对照的文本,可借助思维导图,步步引导,让学生思维碰撞,有想法,有追寻。)
因此,我们的课堂,当放空则放空,不要太紧锣密鼓,教案设计,也可适当疏可走马。
想想自己曾经的公开课教案,连老师动作表情都要再三斟酌,一一写清楚,剧本一样演一遍,本末倒置了不是。滑稽至极!
教文本,课堂上哪些可以教?
1、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课堂容量。(基础较好的班级就没必要单独安排环节认读词语;拓展补充更要慎重,完全没必要为了“丰富”课堂内容而增加些无关紧要的资料。)
2、文本写作特色与言语个性。
3、课标对该年级段的基本要求。
加强自身阅读素养的成长,是语文老师成长的必经之道,如此才能“目中有文,心中有课,手中有法“。感恩祖庆老师所列出的成长书单,已购入,我将手不释卷,躬身伏案,愿遇见语文教学专业路上愈来愈”强壮“的自己。
二、作文教学
《微电影创意写作》,听第八节课,几度泪眼婆娑,心里,留下来太多!
那是什么?
试着,同理而论说:我们在上课之后,到底会给学生留下来了什么?有两种可能:一是剩下了“教的产物”,是物质内容形式上的剩下;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是“未教而生成”的东西,是在这节课的触动之下,学生内在长出来的东西。而我,做为一名祖庆老师的学生,内心正波澜起伏,可以确定——那是思想的涌动……
(一)、以光影之妙,触动思维的神经末梢。
抽象的词,具体化到每一个情境中,它便有了实际的意义。一部好的电影,是无穷魅力的宝贵资源,在经过老师的开发和探索之后,彰显其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以此为基点引发设计的指向性训练,在课堂上设支架,无形之中,写作——成就了学生表达欲望的满足。这样的空间里,一切都充满了创造力!
1、无对白微电影《父与女》变绘本的创作指导:
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年纪,相同的守望,这守望深沉而又漫长……
沉浸于这样的氛围,“女儿”幼年至终老,似有淡淡忧伤,孩子们心却被深深地震荡。
再度欣赏电影,关注细节,以绘本《神奇飞书》为支架,引导学生思索接下来自己的创作:所选用的图片,哪些适合具体而形象展开描写,哪些适合一笔带过,简洁处理?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作文课堂,定一生难忘。
2、《月亮之上》创意写作:写故事梗概,设计完善电影海报。
强调电影海报文体特征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清楚表述,留一个结结实实的初刻印象……
高潮、结束、细节,巧设悬念以扣人心弦……
《世界再大不过一碗番茄鸡蛋》微妙的补叙镜头推动观众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俗世奇人》中《张大力》一故事的结局突转。
统整:电影与写作,高明的艺术自有相通,所谓异曲同工。
(二)、创意写作指导学生思考的课堂策略(举隅:思维导图和曼陀罗思考法)
1、思维导图——链接式思考,左右逢源的全面呈现。也正是观祖庆老师的作文课,我知道并初步学习了思维导图的简单运用,获益匪浅。
2、聚焦一个中心点,问题式生发想象——曼陀罗思考法。
祖庆老师,就是作文教学的教练,神一般的存在,教写作,他的思想与大境界让人震撼!因为,唯有思想可以调遣技巧,能让学生写得好,写得高兴充盈,最近在课堂上试教的课例,让我和孩子们激情澎湃,再也不要做课文上撵着学生“下水“的“旱鸭子“!
三、课堂实践
(一)、课堂上怎么练就因人而异的评价智慧,提出的问题,学生反馈出乎意料?!
怎么办?淡定!!!
妙招①:可以进行再一次的追问、反问,通过师生深层沟通,详细问答,再现学生的思考过程,从根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问,为什么这样说。也让学生在老师紧锣密鼓的问中,或急中生智,或再度产生新的思考,锻炼思辩力与知识迁移能力,学会解决问题!
妙招②:归谬!!!一般是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时,老师不直接指出、纠正,而是顺从他的想法引导甚至故意夸大,最终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思路像现实道路一样,突然行不通了,以此产生自主的反思。求真,探究,这过程自然也乐趣无穷。
特别关注:那些回答问题结结巴巴的学生,才是我们最该教的对象。如果一个孩子,回答问题不正确不流利,我们就直接让他坐下,而不给予直接的回应,就急匆匆地寻找下一个,直到出现正确的答案,才满意为止。若一位老师主导出这样浮夸的课堂,无疑于对学生、对语文的极不尊重,不负责。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全,并在此期间快速思考判断,这个学生问题何在?也许是缺少语言的支架,缺少关键词的引领。无论怎样,我们有责任,也必须具有这种能力帮助这些迷茫的学生,整理出属于自己的完整答案,形成培养引领的意识,直到训练出其拥有完整的表达能力。
我告诉学生,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不要立刻举手,如果立刻举手,则说明你的答案没有深入地省察,未经省察的答案或表达是无效的,因为思考比知道更重要。同样的道理有了想法不要立刻表达,中间要有一段追寻,这追寻——就是思考,省察。
(二)、课堂上能否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可能兼顾所有能力的发展,我们在短短四十分钟内也无法做到给予每个学生深刻意义上的“关注”。
祖庆老师支招: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获得显而易见的“成长”——选择一个学生,紧盯住其在文本深入和课堂延伸的过程中的思考成果,逐环节展示与点评之时再次引导适机拔高,使个体获得步步前行的新发展。
让我们所主导的课堂成为梦工厂,即使只是单独的个体,体验到走向成功与丰满的渐变,也不失为一种成功!回想前几天我所执教古文整合——《矛盾·刻舟求剑》在朗读展示环节,飞宇的手似举非举,好一番鼓励架着他才站起来朗读,不出所料他出现了明显的错误——每句话的最后一个虚词,没有延长。我趁机让三五学生给予提示、点评之后,紧接着就安排全体学生的试读,却没有给飞宇再读的时间。现在想来真是后悔!一来,当时只顾着赶往下一环节,满心惦记着课堂要完整,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孩子学得是否充分,是否真正会读了,进步了。二来,也有所顾忌,太功利主义——怕他依然读不好,又节外生枝。而其实有什么好怕的呢?我的语文课堂,不就是为了学生听说读写而来的吗?一堂课,老师前怕狼后怕虎,总得来说还是底蕴不够。
(三)、如何向名师学习?
解决课堂突发情况的淡然,绝对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智慧。将突发的情况,艺术化的解决更有可能使这一节课增添光芒。在日常中,要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学习生成本领。
仿照名师的风格,朗读、解读文本、评价、与学生对话的风格,同课异构,努力神似,提升技术。从而在巨人的边上另起一行,在其旁生成自己的创造,不断锻造,以形成自己的课堂艺术风格。
(四)、反思如何用于后面的课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下课就写,趁热打铁,将刚上过的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场景、细节、对话深入具体地回放一遍。
从这节课中,获得了什么样的教训,能迁移出怎样的经验,经一番凝视,提炼,实践,改造心智模式,着眼于长远——关注形而上的“道”并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