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个故事,来自于《孔子家语》。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什么意思呢?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白天睡在那,颜回取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孔子起来的时候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并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难啊,孔子认为要了解一个人更难啊。
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么一个故事?且在往下看。
今天那学校里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试听的孩子带着电话手表到了课堂。妈妈打来电话,孩子就在课堂上用电话手表接听了电话。班主任把孩子叫出去做了批评,但没想到这孩子反应很是剧烈,哭着闹着,给他妈妈打了电话,说班主任骂了他。这位孩子的母亲更是愤怒,说,立刻马上,让班主任给他回电话要个说法!孩子也在那继续哭闹,不依不饶:我妈妈说了,要马上给她回电话!
当我听完老师的讲述,我说,不要收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收来之后我们教育会很麻烦。从孩子反应过激看,家庭教育是有问题的。
本来我前面写颜回偷食的故事,就是想给这位妈妈看看:你眼见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孩子给你的诉说,是有偏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在诉说。所以应该向班主任了解情况,而不是质问!
可此时此刻,我想到了曾子的“三省吾身”。
我凭什么说这个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呢,我就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吗?这个家长的语言习惯,孩子的反应,与家庭氛围有哪些关联呢?
再有,他真的就是晨光应该拒之门外的学生吗?那么我又是如何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又是怎么样对待一个孩子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的圆满俱足,这不正是我要做的吗?我为什么还当着老师的面,要拒绝掉这个学生呢?此时,我在反思,我才惭愧!
我之所以当着其他的人面,断然拒绝这个孩子的入学。平心静气,有没有耍领导的威风?展现领导的存在感呢?有没有那种孤傲自大,那种粗暴和无礼?有没有那种自以为是?
知道“颜回偷食”这个典故,自己却不曾去仔细的深入了解。口口声声说,教育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自己却把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向外推出。
于是我赶紧打电话给我们的孔老师,这个孩子收与不收,由她跟家长了解的情况来判定。我不能什么情况没有弄个究竟就指手划脚。
我为什么要一领导自居,断然拒绝呢?要有那种存在感,要有那种所谓的芝麻官的威严而已,说到底,还是缺乏修养,说到底,还是对自己不自信,对个人存在的价值感不强,说到底,自己心态还是不够平和!
写到这里,我惭愧的心不断生气。不过,内省而无疚,无情解剖自己吧,深知自己的修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赶紧写下,对自己以示警戒吧!
2017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