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待发"是描述一种状态,蓄势是个过程,不断累积能量的过程。古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磨针的过程就是蓄势,目的也不在于磨针。这个俗语也是形容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在这个领域又长时间的累积。
待发其实是个转换的过程,是能量的累积到了一定的状态,需要释放出来。我们或可称为一个临界点的状态。就像一个气球,充足了气,要继续充就爆了,但是要给予一点点风势,就飞起来了。当然风势的转换可能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比如诸葛在"草船借箭"中上演的次日晨曦时分,尚未破晓,东南风起,雾气弥漫的时机等待,就是万事具备,只待东风了。所以,一待一发蕴藏一种智慧的观察和一个果敢的行动。
在中国式众筹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杨勇老师从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的几年蓄力,到1898咖啡馆的一鸣惊人,这是一个初期的蓄力和发放的过程。上升到中国式众筹方法论上,这又是一个蓄势过程,这个过程杨老师一直强调还没有到爆发的阶段,便是还需要继续蓄势,虽然从十年前的人才股票论文开始,他已经蓄力了十余载,但是落脚到中国式众筹的社会商业实践上,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可见,从蓄势到待到发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三个动作。
这个分解的意义在于告诫我们自己,天下没有什么特效药,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所以不要急功近利的追求短期目标,不要过度的索取,避免做事承担中的"慢心",而是要有足够的耐性,培养自己的技能,不断累积经验和资源人脉,时机成熟,自然春暖花开。
那么待和发的转换焦点又在哪里呢?
待的关键是心态,这个心态建立在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接纳上。这个方向佛家"无常观"或许可以帮助到我们。因为等待的是时机成熟的那一刻,但事实上谁也不清楚时机什么时候成熟,是否成熟。这并不是让我们不作为,而是通过试错践行行动中的等待。
发的重点是果断,是行动的力量,这里的关键在于观察,出不出手,什么时候出手,后续完整的行动计划是什么?所以它还需要有一种系统观,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对于事件未来的发展动向有一种洞察。这似乎与"待"的无常有冲突,但事实上是高度统一的,因为决定行动的往往是——直觉的力量。
回顾个人在有机生活的事业方向上,三年来便都是在一个蓄势的过程。现在还是一个涓涓细流的阶段,何时汇川成海还存在诸多的未知。想明白这些,便能让自己释然,并且更加清晰努力的方向。结合众筹的落地,从有机生活推广角度,还是在蓄势。因为有机产业发展还在混沌期,黎明未到。正如农场大师兄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在黑暗中躬耕大地,是为了迎接众生未来的光明"。
带着这份发心,坚守去行动,每一天都走在堆积势能的路上,就不会再感觉迷茫。归根结底还是去做好自己,锻炼自己的筋骨,到得东风来时,我自借势张扬!
一起来筑巢,等待下一个爆发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