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文开始前,请先思考一个问题——若一个人在婚后遇见真爱并出轨,那么,他/她是否值得被原谅?
无可否认,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许多人,甚至会对其中的某些人产生好感。我们很难信誓旦旦地保证一生只爱一个人,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
针对这个话题,本期公众号的文章,分享一部豆瓣8.6分却非常具有争议的电影——《廊桥遗梦》。
它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执导并担任男主,梅丽尔·斯特里普担任女主。据说,电影上映后,曾引起了美国的一阵离婚潮。
电影的争议点源于有人觉得它在宣扬婚外恋,有人却觉得它是在否定婚外恋。
至于到底是宣扬还是否定,相信看完电影后的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电影的伊始,年迈的女主弗朗西斯卡·约翰逊(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去世了。得知噩耗的两个子女,回来给母亲奔丧。在料理丧事时,他们被律师告知——母亲的遗愿是将骨灰撒在罗斯曼桥之下。
不明就理的子女们显然难以置信。他们不仅不明白母亲为何不愿与父亲合葬,而且也无法理解为何火化后要将骨灰撒在一座桥下。
当然,他们的疑惑在翻看母亲的遗物和阅读其生前所记的日记中,寻到了答案。
在电影的倒叙中,弗朗西斯卡生前一段短暂且鲜为人知的婚外情,就此缓缓揭开。
叙事的时间线拉回到1965年夏季的某一天。主妇弗朗西斯卡与往日一样,为丈夫与两个十六七岁的儿女准备好了餐食。
不同的是,吃罢饭后的丈夫与孩子,将离家去市集参加一个为期4天的比赛。这意味着,每天忙碌于家庭琐事中的她,将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4天假期。原以为这不过是稀松平常的4天,没想到缘分就此降临。
家人离去的当日,迷路的男主罗伯特·金凯德驾车路过,并向弗朗西斯卡询问如何抵达罗斯曼桥?在交谈中,一时无法解释清楚路线的女主,干脆上车直接为罗伯特带路。
路上闲聊时,弗朗西斯卡得知罗伯特来自华盛顿州,是一位替国家地理杂志拍照的离异摄影师。他的工作是四处游历,并且他曾路过女主的故乡——意大利东部的一个小镇——巴利。因此地风景优美,罗伯特就随性下火车多住了几日。这让女主对他顿觉亲切,并好感倍增。
到达罗曼斯桥后,因光线不佳,罗伯特打算明日再来取景拍摄。为感谢弗朗西斯卡同他前往,他采了些野花赠予她以聊表谢意。而她却开玩笑似地说这些花有毒,吓得男主瞬间扔掉花束。这个不经意的玩笑,进一步拉近了两人间的距离。
在被罗伯特送回家后,弗朗西斯卡索性邀请他共进晚餐。在餐桌上,他讲述了自己旅途中的奇闻逸事,并逗得弗朗西斯卡开怀大笑。终日沉湎于生计的她,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发自内心的笑过了。
毫无疑问,罗伯特的人生活得洒脱、随性且自由。而反观弗朗西斯卡,她祖籍意大利,二战结束时认识了现任丈夫,并随其回美国定居。丈夫勤劳体贴,诚实温柔,两人生儿育女,生活平静和睦,一切看似波澜不惊,美好而适意。
只是,现状和弗朗西斯卡少女时代的理想生活有些出入。她曾是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却为家庭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成了一名全职主妇。每天面对的是柴米油盐,人生理想早已消失于朴实无华且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这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差距。
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慨叹,弗朗西斯卡从未对家里人提说,却不曾想会对罗伯特倾诉。
虽然两人素昧平生,但在言语交谈中,彼此都能互相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互有好感,既有共性因素又有异性因素。
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新鲜感、神秘感是异性因素,而他们身上类似艺术家所特有的感性则是共性因素。
就个人所理解,两人的共性因素具体体现在——
1.罗伯特是摄影师,弗朗西斯卡曾是教师,两人的职业均与艺术有所交涉;
2.散步时面对夜景,他们会一起谈论叶芝的《流浪者安古斯之歌》的艺术特征;
3.女主写信邀请男主次日共进晚餐时,提笔写下的那句“白蛾舞动翅膀时若想晚餐,今晚工作完后随时可来”。
电影中,女主弗朗西斯卡一次次地主动邀约,而男主罗伯特每一次均欣然前往,这是两人从互有好感到擦出爱情火花所必不可少的互动过程。
但一份感情可称之为爱情,它还必须包含着某方面的牺牲。
影片中,在女主生活了十多年的小镇上,有个因出轨而被小镇居民唾弃的雷姓女子。她因舆论压力而在车内崩溃大哭。
了解了前因后果的罗伯特,不希望弗朗西斯卡也卷入同样的是非困境。因此,他致电她,说出了自己的隐忧并询问是否取消会面。罗伯特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体现出了某种牺牲性质。而弗朗西斯卡思虑后仍计划赴约,也同样体现出了某种牺牲性质。
可以说,正是罗伯特这样的体贴让弗朗西斯卡感动,并坚定了她赴约的决心。同时,这也是推动两人感情迅速升温的重要因素。
在这次的罗斯曼桥会面中,罗伯特用相机为弗朗西斯卡拍摄了许多照片。也正是在当晚,结束晚餐并跳舞之后的两人,情不自禁地缠绵到了一起。
故事继续,在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认识的第三天,他们决定驱车前往一个没人认识他们的小镇。在那里,他们可以像普通情侣一样约会。
在一片绿草成茵的树林中,席地而坐的弗朗西斯卡将自己从小随身携带的项链送予罗伯特。夜幕降临,他们还去酒吧欢度良宵。
但随着第四天的到来,他们的分离也不可避免。爱情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真实的,却也是令弗朗西斯卡迷惑的不安的。她不知这是否只是罗伯特的逢场作戏。
对爱情的怀疑令女主深感不安和焦躁,于是她开始诘问并向他大发脾气。其实,痛苦的不止她一个,他亦如此。
在这段感情中,他不敢表白是因为清楚地知道无法拥有她,所以也不敢去幻想。于他而言,女主是一生仅一次的感情。
这次争吵后,两人明确了彼此的心意并打算一起离开,弗朗西斯卡甚至准备好了行李。
电影看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女主为爱的奋不顾身。这么美好而令人心动的感情,沉溺于此的弗朗西斯卡,想依靠它从枯燥无味的婚姻生活中解放出来,去尝试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这本无可厚非,但离开经营了十几年的家庭,离开性格温和的丈夫,就真的能确保此后拥有幸福的人生吗?
或许我们不得不和女主一样思考: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是为了自己的爱情还是为了自己的家庭?
正如弗朗西斯卡坦言:“当一个女人做出抉择去结婚和生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在另一方面却停止了。”
开始的那方面,是她对家庭的一份道义和责任;停止的那方面,是自我需求的满足将永远置于家庭之后。
弗朗西斯卡建立了现实的人生,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能无恙地长大成人。当孩子们离家,亦把她现实的一生带走了。
没错,跟随罗伯特一走了之,她能再过回自己的生活,或许能令她拥有久已感受不到的幸福和快乐,可这对于丈夫和孩子却是不公平的。
没有做错事的他们,却要无端忍受别人的闲言碎语。而她不管不顾地离去,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观、婚姻观、价值观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任何一个有良知和责任心的母亲,不管离家多远,心里始终会记挂着孩子,并为此痛苦而内疚。
可以想见,长久遭受这种痛苦和内疚的折磨,终有一天,弗朗西斯卡会在自责中后悔爱上了罗伯特。这份爱情终将因此而变质。
纯粹的爱情固然无分对错,但仅“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电影的后半段,当离家4天的丈夫和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归家,弗朗西斯卡的生活似乎也恢复了平静,她又开始了起早贪黑的家庭生活,与罗伯特独处的那段时光被抛诸脑后,无暇顾及。
时隔几日,跟随丈夫去买东西的弗朗西斯卡,看到了罗伯特在大雨滂沱中向她走来,并深情地凝望着她。显然,他依然在等待着她的选择和答复。如果女主选择家庭,那他将永远离开,就像未曾打扰过她一般。
其实,电影值得称道的,正是大雨中的这场戏。它将弗朗西斯卡是选择爱情还是家庭的纠结,通过人物内心的巨大起伏,隐忍且有张力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罗伯特从充满期望的等待到不得不绝望的告别,含而不露地呈现。
特别是在等红灯的间隙,弗朗西斯卡透过雨雾迷蒙的车窗看见前方车上的罗伯特,将她送他的项链挂在了后视镜上。两人4天相处的点滴细节,均涌上心头,令她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
这时,电影镜头定格在弗朗西斯卡紧抓车门把的颤抖的右手上,通过这一镜头特写,将女主此刻内心的纠结和痛苦表现地淋漓尽致。
欲开却仍关的车门,阻隔的不仅是他和她目前的距离,也是她和他余生的所有岁月。
直到绿灯亮起,罗伯特也没有马上开车离去,惹得车后女主的丈夫不停地按喇叭催促。只有弗朗西斯卡知道,这是他在向她告别。
毫无疑问,这个雨中默默诀别的场景是感人的。它甚至会使观众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婚外恋也不是那么地令人憎恶?
不置可否,这是整部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场景。它所表现的是最纯粹、难舍的感情。
《廊桥遗梦》这部电影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它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的欲望和出轨后的心路历程细腻地剖析了出来,并呈现于荧幕之上。
成就经典的,不仅是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4天的短暂相处缔造了永恒的爱情神话,而且也是弗朗西斯卡在理性的思考后,她选择了自我隐忍并保全了家庭的完整。
可以说,弗朗西斯卡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但称不上是一位合格的妻子。
直到丈夫逝世的1979年,她心里爱的始终是罗伯特,这对于蒙在鼓里且一直深爱她的丈夫而言,是残忍的。但我们又无法就此过多苛责她。
最初得知母亲出轨并暴怒的儿子,在看完母亲的日记后也理解了她,并反思了自己在婚姻中的不足。回家后,他主动向妻子道歉并拥抱了妻子。
而女儿则鼓起勇气向丈夫提出了离婚,为自己二十多年的不幸婚姻画上了句号。
弗朗西斯卡的遗物,为两个子女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同时也重新开启了他们的人生,这也称的上是一份有价值的遗产了。
最终,弗朗西斯卡的骨灰如愿撒在罗斯曼桥下。她在生前将生命留给家人,死后将自己归还给了罗伯特。
诚然,爱情可以自私,但却需要遵循公序良俗。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它不应该建立在伤害家人的基础之上。
况且,有些爱情看起来很美妙,但它可能只是建立在远离人间烟火的世俗之上。一旦跌落凡尘,被柴米油盐的生活所浸染,久而久之,也会生变乃至最终消失。爱情之所以美好和难忘,或许正在于它无法结果的刻骨铭心。
行文至此,文末就以唐代张籍的一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作结。
希望不论是电影《廊桥遗梦》还是这首古诗,都能使你对爱情和婚姻有进一步的认知和感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