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好朋友消失了
最近几个月,我最好的朋友——小犟,突然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我一直觉得她是一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女孩。
她从不抱怨环境,每天都活得很努力,在工作中她是能把班级成绩带到年级前几的负责班主任,业余时间她健身、读书、做烘焙、一个人出去旅行,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我们羡慕的样子。
她消失的原因,是她得了抑郁症。
面对这么一个阳光的女孩,我无法把她和抑郁症联系在一起。
直到神经大条的我一次又一次回忆,在她消失前,她给我说的那些话。
她留给我印象最深,也是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知道我从小命苦,这是我一生的宿命,连算命的都这么告诉我的。
直到我前几天看到了李雪老师的这本书——《走出剧情》,我才意识到,原来的的好朋友早早地就为自己设定好了“剧情”,并且把这种剧情当做了所谓的宿命。
于是当她每次生活走上坡路,又会发生另一件糟心的事情,她总把自己代入了那个“殉道者”的角色。
02 察觉“ 套路 ”
李雪老师在本书的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剧情”。
“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的对外体现”。
这些剧本从何而来,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即心理学所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即使我们长到成人,我们遇见困境的第一反应也是这套童年的剧本。
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反抗?一切都是童年的不幸造成的吗?
我们都知道,改变行为模式、认知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察觉套路、认清真相更是残酷。
在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个朋友——小犟,她告诉过我她和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就是不管她有多努力、多成功,父亲始终打击她、贬低她,甚至同意朋友给她介绍与她条件相差甚远的相亲对象。在她看来,这几乎是种羞辱。
可在我看来小犟是一个非常上进优秀的女孩,高考时她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从此没拿过家里一分钱,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这个城市应聘进入最好的高中当了一位老师,随后她省吃俭用给自己买了套一室一厅的房子。她写作、做饭、烘焙、旅行、养猫,活得有声有色,更难能可贵的是小犟生性善良、开朗阳光。
小犟的父亲和她不在一座城市,照理说见面机会少应该分外珍惜这份亲情,但他们每次见面都是不欢而散。小犟自尊心很强,她努力地向父亲证明自己活得很漂亮,她想要赢得父亲的一句称赞。
但她父亲觉得她一定是嫁不出去了,自己买了房子是“买了这破房子等着赔钱”,养了猫是“性格孤僻没朋友”。在她父亲的价值观里就是:唯有嫁人是正道。
于是小犟每次和她父亲接触后,都要给我打电话抱怨。
其实,小犟没有察觉父亲的套路罢了。其实嫁不嫁人对她父亲来说也没那么重要,即使她结婚后,她父亲还是会有一堆的理由来“嫌弃”她。其实她父亲只是在享受那种控制她的快感,享受“付出者”的角色。
小犟她并不明白,无论自己做得好不好,父亲总会恨自己。
所以,当察觉了这个残酷的真相以后,我们再看回去,一切都释然了。不如“允许每个人如他所事”,允许父亲去体验他的痛苦。
03 要做一株向日葵,把所有的能量都用于自我发展
我办公室有位年龄大一些的同事,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围绕在她的双胞胎女儿身上,她的两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学习成绩都不怎么好,她非常担心两个女儿是否能考上高中。
平时她总是在办公室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甚至她的小孩放暑假在家,她也会经常打电话回家催促她的孩子午休结束该起来学习了,询问她的两个孩子有没有完成规定的作业。
虽然我没有教育孩子的经历,但我总觉得这种事无巨细地“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会不会让孩子喘不上气来。
我的同事自己在工作方面勤勤恳恳,但只是在完成任务,好像并没有看到自己对于职业的规划,更像是在赢得一份赖以为生的薪水。
初中的孩子正值青春期,父母事无巨细的管教,必然是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加远离父母。
给孩子以自由,即是放过自己。
我见过更多成功的人,他们不仅把孩子教育得非常优秀,自己也有一份不错的事业,甚至培养自己的爱好也不是一件什么奢侈地事情。
有人做过一道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应该怎样排序?
如果是你,你该怎样回答?
我想,如果是我,我一定还会加上一个自我发展。
我会把自我发展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夫妻关系,第三位才是亲子关系。大多数不幸福的家庭都是把这几个关系本末倒置了。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自律的父母也一定会培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如果当孩子在做作业时,父母在一旁看电视剧、打游戏,你如何要求孩子要专心、要有求知欲?
总之,走出既定的剧情也许一开始是很困难,这意味着你要走出舒适圈,探索未知的世界,但人生原本就艰难,又何必将自己困在一段不见天日的世界里折磨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