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文章算一篇好文章呢?”
<问题说明>
如果你是一个专业创作者,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才能写出好文章让你的读者受益;如果写作非你的主页,那么知道好文章的标准,也能够使你的表达上一个台阶,工作事半功倍。
谈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我们常常碰到下面两种场景。
第一种场景,作为读者的我们经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大呼精彩,然后将它推荐给朋友,但当朋友问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时,你并不能很好地说出个一二三,也就是说你切切实实地觉得它好,却不知道怎么表达。
第二种场景,作为作者的我们,有时候认认真真打磨了一篇自认为很好的文章,发表后却反响平平,有时候随意构思的文章,自己并不认为写得有多好,发表后却备受好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我们对“什么是好文章”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有的判断都基于模糊的情绪体验,这种判断必然是不稳定的。
内行和外行的差别就在于此。
佐罗作为一个长期阅读者和写作者,基于这些年的经验对好文章的判断提炼出5条标准。
提供新知,创造价值
写作不是自嗨,而是为了创造价值。想要创造价值,你得提供新知。新知的“新”很重要,你所表达的若是人人都知道,那读者不必读你的文章。阅读是读者的自我完善,他需要从你的文字中汲取他身上本来没有的东西。新知的“知”代表知识、认知,但新知也不局限于新知识、新认知,它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资料、新故事、新视角等。
粥佐罗写过一篇被全网500多个公众号转载的爆款文章,题目是《湖畔大学梁宁:成就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种天分》。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就是因为文章提出了很多人不曾有过的新知。比如,人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天分,这篇文章提出,人最重要的天分是快乐。
上天安排一个人的命运,或者给一个人使命,其实是给他一个爱好,一种真实的喜欢。
人没法拒绝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论现实把他层层夯实在哪个轨道里,他总会一点点移开重压,腾出一丝空隙,让自己投入真实的快乐里。这种让人快乐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命运的把手。所以,要找到那件能让你一直不厌其烦地做下去的事,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这篇文章还提出,痛苦是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当他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他超越了,也许他就此平庸了。对于拥有巨大痛苦的人,欢愉是短暂与廉价的。
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的,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那是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当然这篇文章中的新知并不是绝对的,是从感受的视角来描述天分。感受是我们知道的,天分是我们知道的,用感受来描述天分则是一个新的视角,而且有一定道理。有点像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一样,创新程度是不同的,发明专利完全是革新性的,实用新型则是微创新,外观则是外部创意。
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一篇文章写到多少字比较好?是不是太长了,读者就读不下去?新媒体时代是不是就应该短、平、快?
长短并不是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判断文章好坏最重要的是信息量和信息密度。你写了1千字,但废话连篇,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有200字,你能说这篇1千字的文章短吗?不短,它太长了,它应该删到200字。你写了1万字,段段精彩,全篇读下来没有任何一段多余,你能说这篇1万字的文章长吗?不长,你不能因为它有1万字就想删掉几千字。
2018年国庆假期的前一天,粥佐罗写了一篇“干货”文章《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6000字干货给你讲透》。一篇6000字的文章,用换脑、主动娱乐、被动娱乐、自控力、心流、边际效应、峰终定律等概念给大家介绍如何科学休息,读者读完大呼过瘾。这篇文章信息量足且密度大,不断冲击你的大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高频的启发感。
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人偏爱有序,讨厌无序,有序就是有逻辑,无序就是混乱。
新手写文章不注重逻辑,在谋篇布局和语言组织方面都很随意,因此,读者读的时候会感到一头雾水,心里想:这个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写文章时,提出一个观点并不难,写一个案例故事也不难,难的是将两者匹配起来,而高手能把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其实就是看你的论证是否精彩。如果讲的人都不能自圆其说,听的人怎么会心服口服呢?
粥佐罗有一篇全网千万级阅读量的爆文《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北上广深?一个8年北漂的4点思考》。这篇文章讲的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逃离北上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篇文章赢在哪里?
整篇文章的逻辑性比较强,用他的个人经历引出一线城市更有助于成长这一话题,然后从4个维度层层展开讲述,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找最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案例事实。
容易理解,不能高冷
“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在谈“什么是优质内容”时,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它不能高冷,不能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它不能低俗,不能只迎合人们的欲望。
如果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就大众阅读来说,好的内容是那些社会中大多数人踮起脚尖恰好够得着的内容,它不会对大多数人的智力和学识构成严峻的挑战,同时又能让大多数人感受到阅读比自己水平高一点点的内容时的美好。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读到,面向更多的用户,你就要在表达上离大众更近一点,更亲民一点。因此,人人都要学会把复杂的东西写简单,要写大多数人踮踮脚能够得着的内容,让80%的人都能看懂。
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虽然这一条放在了最后,但其实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写作是一种表达,但最有效的表达往往在于沟通的姿态。
公开写作曾经是少数人的特权。在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权把控在报纸、杂志、出版社手里,我们想要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就要去投稿,作品能不能被发表或者出版,并不由创作者说了算,这使文字工作者面对读者时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权下放到每个人手中,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写作者的优越感成了传播的毒药。
作者需要一种服务的姿态,而非说教的姿态,你要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不能端着,更不能装,否则读者不会喜欢你。创作者不能俯视读者,不能谄媚读者,应该真诚地与读者说话。
如何做到真诚?没有一条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磁石评价自己的启发日记
磁石从粥佐罗提到的好文章五要点来审视自己的启发日记,看看哪些做的还可以,哪些还需要提高。
从“提供新知,创造价值”的标准看,磁石每日选择的不是非常强的颠覆性新知,而是有局部改良的微新知,类似专利里的实用新型。这一点磁石的考虑是,如果是非常前沿且颠覆性过强的新知,会使小伙伴们读起来费力,以至于会望而却步,其实是从后面不能高冷的角度考虑的。从习惯养成的角度讲,在原有基础上一点点的改变远比全新的改变容易的多,这也是在实践习惯养成的特性。
从“信息量大且密度高”的角度看,我想信息量既不大,密度也不高,这是事实。每篇文章都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成长实践小文。从定位的角度看,如果是让小伙伴们获得大量新知,那确实做得不够,如果让小伙伴们能够每日有微成长,能够做到,或许短小精悍会更好一些。你想想啊,每天都有大量新的学习,并且都要实践做到,这得多难啊,估计直接从舒适区到恐慌区了。
从“逻辑性强,论证精彩”的角度讲,这个做的一般,前后的逻辑关系没有设置得特别紧密,这确实是不足的地方,需要提高。虽然基于书中的内容有些优化改良,调整了前后的衔接,但确实在写作上没有太花心思在这个方面。
从“容易理解,不能高冷”的角度看,这个在第一点里已经分析了。磁石还是希望做科普,而不是做高深论文的分享。让人容易理解,让人能够用简单的文字理解深刻的原理,着实不易,但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多从小伙伴你们的想法和认知来考虑,或许更容易做到容易理解吧。
从“真诚沟通,不端不装”的角度看,磁石认为在真诚的分享和表达,不过不知道小伙伴们接受到没有。磁石在想,接地气的分享和真诚也是紧密相连的。不过磁石有个毛病,还是容易学术化和理论化,所以这需要小伙伴们给我及时指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