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太祖朱元璋洋洋自得地向群臣炫耀“不费国家一米,而养百万大军”,现在朝廷才意识到这不是福报,而是魔咒。募兵制将明朝拉出北虏南倭的泥潭后,就紧跟着将明朝往它自己挖好的坟墓里推。
募兵与卫军主要区别在两个地方,我们先说简单的,得大把的花钱。之前我们也已经提到过没有几个人会傻到“先卖命后拿钱”,所以招募的时候必须先发“安家费”。
这个没有定额,由招募时的实际情况(马上就要上战场的得多给钱)而定,一般从几两到几十两不等。然后才是大头,每月的饷银(不全是银子,还有粮食和衣服)。
首先不可能按照军户的待遇去发放(那样除了极少数人,我相信大部分人宁愿去做乞丐),所以募兵饷银最低的时候也有卫军月收入的三四倍。按照史书的记录从成化到崇祯这一百多年里,饷银在三两到五两之间波动。
我们按照三两来简单计算一下,一个兵一年需要三十六两,十万大军一年饷银就得三百六十万两。这还没有算大军所需的马匹、草料、器械、火药等等。而明朝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呢,帝国户部一年收入三百万两左右(白银收入,不包含粮、布、盐、茶等实物税)。而且十万大军就够明朝用么?除非他们全是戚继光。
所以朝廷养不起兵而且朝廷的兵也不够用。
明朝在当时的世界,疆域面积、臣民数量、生产能力都是排第一的,为什么拿出养十万军队的钱都困难?现在我们再回头想想朱元璋的那句话,“不费国家一米,而养百万大军”。
简单说就是明朝就没有这项预算,钱都没准备怎么可能有钱付?这就好比一个每月收入刚好够自己开销的普通人,突然有了四胞胎要养活,他能不破产么?
(明朝的贫穷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到现在明史界也没有公论,后续不才会整理一下自己的看法,敬请关注)
但是朝廷再穷也不可能不要军队,沉重的财政压力让朝廷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憋出了五个大招。
第一招是勘合人员。兵部要对军队人员进行勘合,到底多少人应该领饷由朝廷说了算。初始的目的是为了清查空饷、冒领,后续就奔着少发军饷去了。
管你一万还是两万就只给你勘合八千。理由就是给你的编制就是八千,其余都是吃空饷,将帅不服不要紧,咱们可以慢慢打官司,官司期间不发饷,就问你服不服?(明末毛文龙因为勘合的事情,和朝廷文官们不知道打了多少官司,最后也只能接受打折的事实)
第二招是把饷银发给将帅。这招有些歹毒,朝廷只会告知官兵可以领饷了,但是不会说发给将帅的饷银不足数。至于怎么分那是将帅的事情,怎么解释那也是将帅的事情,但是你得清楚“诬蔑”朝廷是死罪。
第三招是拖欠。欠饷可以说是明朝的标志性属性,最初朝廷确实是预算不足,不是故意拖欠。然而欠多了、欠久了之后朝廷渐渐就麻木了,欠了也没什么嘛。不少聪明的文官就为朝廷想到了节约开支的办法。
比方说不定期的会召一些将帅们议饷,当然不是全部补发,而是这有饷银多少,你想不想拿,想要就拿去,但是之前的欠饷要一笔勾销。理财能手们,用一年的钱,可以养三年的兵。
第四招还是屯田。给军队划拨土地,让他们屯田自养,以节省朝廷的开支。实际土地全都到将领手上了。朝廷知道么,朝廷其实非常清楚。士兵为什么愿意接受招募当兵,他们是想拿饷银,而不是为了种地。想种地去当佃户就是了,干嘛要去戍边,当兵玩命?
朝廷这么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把军队的利益与戍卫的地区捆绑在一起(守住地盘就是守住自己的土地)以实现戍边的目的。另一个就是把安抚士兵的锅扔给各级将领,朝廷只管好这些将领就行了。
第五招是加征三饷。三饷分别是辽饷(主要为应对辽东军费)、剿饷(主要为镇压国内流寇的军费)、练饷(主要为训练边兵)。三饷都是在原有田赋的基础上加征。
前四招实际就是耍赖、甩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让朝廷吃下了新的恶果。首先不够的饷银不是耍赖、甩锅之后就能多出来的。募兵为什么能募集到士兵,不是那些士兵为了大明的荣耀愿意奉献一切,他们就是想赚军饷谋生。
戚家军战斗力彪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饷高而且不欠饷,后来戚家军走向消亡也是因为军饷(万历二十三年的蓟镇兵变)。
现在拿不到军饷,你还让他上战场去卖命,可能么?当然开缺逃跑了,就算是上了战场大多也是一哄而散。之前说过募兵必须先给钱(安家费)才能募到人,也就是说不管后面军饷发不发,安家费是跑不了的。
这下很多脑子活络的人就发现赚钱的路子了,募兵就去报名拿安家费、衣服、武器(衣服武器都可以卖钱),转头就找机会开溜,等下次募兵的时候再来混一次。甚至很多将领也钻这个空子,让自己家丁或者组织流民、乞丐去骗饷。
所以你看明末辽东,明军逃亡率非常的高。日常欠饷有逃的;大军出征前,有故意闹事逃跑的;上了战场有直接逃跑的;别的部队战败,借机起哄逃跑的.....
朝廷陷入了恶性循环,拿钱募兵,募齐没多久就跑个大半,部队等于丧失战斗力,又得花钱重新募,然后继续......
明末对这个问题看得最清楚的人就是熊廷弼,他就不赞同所谓的辽人守辽土,也不赞同就近募集辽人入伍(如愿意了解详情,可关注笔者查阅前作《熊廷弼守得住辽东却守不住朝堂》)。
其次朝廷把锅甩给将帅后实际也就默认了军队私人化。拿着不够分的军饷,将帅无非也是开源和节流两招。开源有四个方法,第一找朝廷要钱,这等于没说;第二找敌人要钱;第三找自己人要钱;第四自己赚钱。
对于明军而言交还被贼寇掠夺的物资是不存在的,贼寇手里的全是贼资,全是战利品。包括戚家军,他们的一大财源就是剿倭的战利品。那你说倭寇的财物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日本带来的?你信么?但是找敌人要钱这个办法难度还是挺高的,首先你得有能力击败敌军吧。
找自己人要钱,实际就是劫掠自己的同胞。这个就简单多了,毕竟再弱的军队也是军队,打打平民还是没有问题的。你可以说他们人性扭曲、道德沦丧(毕竟戚继光、俞大猷们是严禁干这事儿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帝国自身。
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山西总兵张鸿功和巡抚耿如杞奉诏率八千人入京勤王,到了京畿后兵部连续几日命令他们调换驻地,原因不是打建奴,是为了不发军饷。因为明军规定,外军抵达驻地第二日才可发饷。天天调动还没饭吃,士兵们只好自己动手四处搜刮粮食。张、耿二人被朝廷以约束军队不力为由下狱,八千山西军一哄而散,逃回山西成为流寇。
同样应诏的甘肃巡抚梅之焕和总兵杨嘉谟,带兵走到安定县士兵们饿得不行就哗变了......更有名的孔有德之乱(前面文章有说,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也是欠饷。
自己赚钱,就是经营自己的一方天地,通过驻地的地利条件去赚钱了。像关宁军就靠屯田种地、与蒙古人互市赚钱;东江的毛文龙没地盘种田就靠国际贸易赚钱(主要是中、日、朝三边贸易)。军队有了稳定收入之后,就出了问题,不愿意离开能赚钱的地方。
毛文龙与朝廷矛盾激化的爆发点就是移镇事件(毛文龙坚决反对东江军移镇,朝廷很多大臣因此认为他有了二心,袁抓住这个机会私斩了毛文龙)。关宁军玩的就更大了,他们坚决反对朝廷将防线撤回关内,导致明朝被迫在辽西这个无底洞里大量的消耗国力,直到完蛋。
而将帅们开始自行负责麾下士兵饷银后,自然都有了自己的盘算。首先总兵官、指挥使们也不傻,为什么要自己一个人背锅?军饷我也只发到军官手上,他们得一起背锅。
另外对于将官们来说,钱还是次要的,战斗力才是第一位。没有战斗力别说军功了,战场上能不能保命都是个问题。然而军饷都不够分,怎么提升战斗力?那就不分了,集中有限的资源养精锐。
于是乎“家丁”这个明朝战斗力的天花板就诞生了。将领们将手头里的大部分军饷发给,效命于自己的私人部属 -- 家丁。家丁们拿着高薪,最好的装备,自然肯为自己的雇主卖命,但是问题也就在这里,他们只为自己的雇主卖命。
明朝在消灭大都督府后从组织上把明军拆分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卫,现在卫又被互不统属的私人家丁在组织上进一步被碎片化。也就是说明军的战斗力被进一步地拆分、弱化。
吴三桂成名之战就是这种关系的明证。吴三桂及其父吴襄隶属祖大寿(吴襄是祖大寿的女婿),驻守锦州期间,吴襄出城巡逻被皇太极包围,城中将领见后金势大都不愿意派家丁出战救援。祖大寿也无法强令这些将领出战(他觉得自己一人的家丁人数不足救不回来),吴三桂没办法只能带着自己的二十个家丁出城,救回吴襄,一战成名。
此战证明了家丁的忠诚(必死的局面只要家主下命他们也就不犹豫了),也证明了家丁战斗力的彪悍,但是也证明了家丁的私有性(祖大寿是总兵官,但是也指挥不了别人的家丁)。
然而家丁的彪悍无法提升明朝军队的整体实力,因为其私有性,导致不同明军被细化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团体,根本就没有了军队最需要的组织性。一上战场将领们优先考虑的都是如果尽量避免自己的损失,所以畏敌不前、战场逃跑成了常态。
这也是明军中后期,小规模战斗还常有胜绩,到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战斗基本全是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家丁制的害处,朝廷不是看不出来,但是朝廷拿不出足够的钱,只能用这个折中的办法。而且家丁导致的军队分化瓦解,对维护帝国内部稳定却是有好处的,军队分成这么多山头,结果就是谁也没能力造反,都得服从朝廷。这也是明军中以小制大格局产生的基础。
实际在文臣队伍里一样有以小制大的把戏,只是效果没有军队里这么好。家丁制让将领更加贪婪,因为他们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就得扩充家丁,扩充家丁就需要更多的钱。钱怎么来?首先是克扣麾下普通士兵的粮饷(死了、跑了是更好,这样可以吃空饷),其次是获取更多的土地、控制更多的贸易关口。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没错这就是藩镇化。
募兵制募集的精兵们,就这么快速成了新的“卫军”,大量逃亡。上了战场也是毫无战斗力,一战即溃。明朝也掉进了新的恶性循环,军费不够则军力大减;军力大减导致边防不力;边防不利就需要扩充军事;扩张军事则需要增加军费......
原本由于南方倭乱平息、北方蒙古诸部落与明朝互市,军事活动大减。还能勉强维持平衡,然而辽东后金的迅速崛起打破了这个平衡,明朝在恶性循环中迅速滑入深渊。为了跳出循环,朝廷开征三饷。但是大明犯下了最后的错误,征税的目标是明朝第二贫穷的人群(最穷的是军户、其次农民然后是手工业者、商人),结果征的钱还是不够花,面对无法赈济的数百万饥民,大明最终完蛋。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