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传说东汉时期,汝河有瘟魔出现,百姓纷纷病倒。青年恒景的父母在瘟疫中丧命,他决心为百姓除掉瘟魔,不畏艰远在东方的古老山上找到一位仙长,他教恒景降妖剑术,赠他降妖宝剑。恒景日夜苦练拥有了非凡武艺。九月初九,仙长预见瘟魔作恶,送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赶去协助百姓。九月初九早晨他们登上高处做好降魔准备。午时,瘟魔不敌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这时恒景趁势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流传下来。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为了镇压凶气、战胜凶气,重阳节的的主要仪式活动就是登高。登高这个习俗由青年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而来。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离开平日生活的环境,以此躲避凶气的捕捉。关于登高的诗词,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
重阳节还流行插茱萸的风俗。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灾去邪,因此每年重阳时,民间就有采茱萸戴头上的习俗。王维早在《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就写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唐朝时就流行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关于美食,重阳的美食有很多,比如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