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暖晴 图 | 来源网络
01
从核桃三岁开始大人可以吃的东西他基本都能吃了,我就常常给他尝试不同的口味。我比较喜欢吃榴莲,但由于先生不喜这味道,照顾他的口味我之前吃的也不是很多。自从有一次买了榴莲让核桃尝了几口便一发不可收拾。小家伙迷上了这个口味,每次出门都念叨买榴莲,现在榴莲已经成为日常水果,每周基本都能吃一整个,而先生也终于被我们同化放弃了排斥,加入了吃的队伍。
之前给核桃专门买原味酸奶,我喜欢红枣酸奶的口味,于是每次买酸奶都买回来两种口味。结果核桃非要尝尝妈妈的酸奶,如此之后便不喝原味的,每次都要和我抢着喝酸奶。
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发现核桃的口味和我越来越像,凡是我爱吃的,核桃都爱吃。因此家里经常出现我和核桃抢着吃水果、抢着玩玩具、比赛吃饭……先生每次出差或者从外面回来买东西都会买双人份,我和核桃的零食也是一人一份。有一次先生给我买了一个镯子,还没戴好就被核桃抢去,非说是给他买的,让人哭笑不得。而先生也经常打趣我俩是“两个孩子”,同等对待。
02
有一次带孩子去朋友家玩,朋友家有个比核桃小一点的女孩,朋友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孩子的奶奶负责照看孩子。我们带去了一些水果,核桃拿着剥开的桔瓣递给了妹妹,按照我们家的习惯,核桃会给大家都分一点水果分享。当核桃给小妹妹的奶奶拿过去的时候,老人家非常不好意思,连连说“我怎么能吃孩子的东西,还是留给你吃”,核桃有点困惑,因为在我们平时的习惯中,会很自然接受他递过来的东西,如果不吃会礼貌告诉他现在我不想吃,谢谢核桃。所以对于这样的回答核桃显然是不满意的,因为刚才递给妹妹桔瓣的时候奶奶还哄妹妹多吃点,说自己最喜欢这吃个,特别好吃。
总有一些大人,喜欢逗孩子给他分享食物,但是孩子天真的把东西拿给他,他又会反手拒绝,说是开玩笑的。但这对于孩子来说,反倒会造成一种疑惑和迷茫。
03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妈妈喜欢吃鱼头》,讲的是母亲把鱼身最好的肉留给女儿,骗女儿说“妈妈爱吃鱼头”,而女儿信以为真,每次吃鱼都很艰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给妈妈,孝顺地说:“妈妈您最爱的鱼头。”而当女儿长大成为了母亲,又对自己的孩子说“妈妈最爱吃鱼头”,于是总结“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这个故事我们小时候几乎耳熟能详,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总是从自己身上、口中省下钱来留给孩子。
当我们成年也成为了父母,便懂得了父母的那份苦心和无私。而此时的我们,不必为了物质的匮乏去给孩子撒谎,孩子从小也懂得了分享。
04
不同年代父母的表达或不同,但爱是相同的。正如我们在某些稀有物品面前也宁愿把更好的更有价值的东西留给孩子。
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在拥有中让孩子学会礼貌、学会分享。有些家庭虽然家境不错,但总是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自己却省吃俭用,还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喜欢新的”,让孩子误以为是真的,慢慢孩子也会认为最好的东西理所应当该自己所得。
还有些家庭哪怕家境不错也总是给孩子哭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省吃俭用完全是为了他,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反倒会影响孩子成年后形成不正确的消费观。
在我看来,和谐的亲子关系,就应该是在保证孩子应有物品的基础上,和大人享有同样的权利和自由,他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分享的权利。
正如我和核桃对待物品的态度,会和他一起抢食食物、一起抢夺玩具,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更加珍惜这些所得,在自己拥有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妈妈也喜欢,也会带给妈妈分享。
同样的,在孩子面前恰当示弱,反倒会激发孩子的独立能力。例如从超市回来的时候我会说妈妈胳膊疼拿不动东西了,核桃就会迅速跑过去拿一个在他力气范围内的东西,然后很开心的说“我是男子汉,我长大了,能帮妈妈拿东西了”,久而久之,他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会看在眼里落在行动上。
不溺爱孩子、适当的磨练、适当做家务;让孩子知道大人和孩子都具有同等拥有和拒绝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他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远远比给他各种物质付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