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伪的中年
这种焦虑迷茫完全不同于中年人,有一类中年人爱倚老卖老,往往过于积极主动地打着关爱年轻人的幌子,拿所谓人生经验到处兜售,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年人都是这样。
对此不屑一顾实属正常,若妄图收割年轻人廉价的感恩激与崇拜,而妄图沾沾自喜,那么便是可憎可厌的。
当然,这并不包括青年人主动求教,有经验者积极指导的情况。
区别只在于,任何时候都不要过于高估自己,好为人师,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加于别人身上。中年人,你若把这鸡汤加于平辈、相等地位上的人试试,行不通的原因在于——
大家都有相似的资本(金钱与能力)积累。
再或者,给中年人一次机会回到青年,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好不容易积累的资本从新开始,他们也未必接受。
就不要让经验传承的谎言再继续下去了吧。
2.痛苦的本源
传言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句话画风尖锐并广为流穿。有些反鸡汤的味道。
然而,有人考察,在王小波的作品里没有发现这句话。
想来是有人假以其口,捏造名言,但某种程度上这句话能流行,说明它是与当下环境相呼应的。
另一方面,有人在王小波的作品里找到了类似的话。
出自杂文《关于幽闭型小说》。原文如下: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作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
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刚进大学的人,听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迷茫。
反应迟钝的人可能暂时失去明确的目标,但能在开始的过程中以轻松的姿态享受一段悠闲时光,然而冲刺耳际的“迷茫”之声,让我们会更快的投入到这种情绪中取。于是若有老师同学亲友问起我们的状态,便习惯用迷茫来形容。
其实迷茫焦虑不过是环境带给我们的,即使这种情绪如此普遍,我并不把这种情绪看成是正常的。
之前提到资本积累,若环境能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资本积累的环境,而不是给我们灌鸡汤的话,我们还会如此焦虑迷茫吗?
3.焦虑,不如做点实事
放假来,便失去在学校时的节奏,茶室的工作不像往常寒暑假期去工作了,闲在家里下,一时间有点不适应,怀念起习惯的生活模式来。看看视频,刷刷知乎,看看小说,干干家务,更新文章,看书打卡……好像做了许多事,又好像一直在玩,自控力与目标性差的人悠悠荡荡过去半个月,直到继续之前的家教的工作,才觉得又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焦虑迷茫的时候,与其什么也不做,或者在知乎上问问题、看回答,不如做做家务、收拾房间吧。亲测有效,焦虑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呢?
欢迎留言。
最近假期都会坚持更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