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鹏翔 书香联盟
「 原 文 《论语为政篇》
2.6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别乎?”」
论语学记子游言偃,字子游,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吴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五岁。是孔子的高徒,对于儒学的传播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这里孔子对子游问孝,做了比较详细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孟懿子问孝,夫子只回答了两个字“无违”,然后又通过樊迟转达无违之所指。而这里子游问孝,孔子一口气就说完了,同样是诲人不倦,因为针对的人不同,回答的方式和方法会有所区别。不知道细心的你发现了没有?
《论语集注》里,朱子采用了胡氏的说法,认为子游对父母爱深而敬少。所以才提出了“敬与养”的区别,以此来提醒他要对父母多一些恭敬。孟子说:养而不爱,豕畜之也,爱而不敬,犬畜之也。
在这里,夫子对子游的问题做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他说犬可以替人看守门户,马可以给人驮东西,是谓养。作为人子如果平时只是给父母一些零花钱,提供食宿,而缺乏恭敬之心,就等于与犬马相同。这段对话,即能让人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亏欠之心,也为夫子的幽默比喻而发笑。动物与人的区别在于人对于父母师长有恭敬之心。
曾在《如是雨林》里看过一则故事,有一个非常孝顺的读书人,每遇到非常好的食物或者用品,他就会在心里想“如果能让我的母亲享用就好了”,时刻不忘记感念母恩,有一次他出了一趟远门,途中拜访了一位多年不见的挚友,挚友为了表达热情,就给这位读书人供养了最精美的食物,这位读书人看到美食,依然在心里想“这么精美的食物,如果能让我的母亲品尝到就好了”,而就在这时,千里之外的母亲突然闻到了一阵美食之香,老人家笑着对一旁的女儿说“你哥哥肯定是又遇到美食,想到我了”,女儿不信。于是就记录好时间。不多日,读书人返回,妹妹问,确实于某日吃到了一餐美食。故事虽然显得有些神奇,但告诉我们什么是孝养和恭敬之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经常在小说里看到一个对另一个有身份的说“愿效犬马之劳”看来还是在第二义上,不足以表达对其的敬仰之情,只能算屈服吧!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论语》,《论语》浩如烟海的各家注解,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所引发的新思想,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名家集义《论语新解》:子游:言偃,字子游,孔子晚年弟子。吴人,少夫子三十五岁。世俗皆以能养为孝,犬守御,马代劳,亦能侍奉人,是犬马亦能养人。另一说,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皆能有养,正谓皆能得人养。若徒知养而不敬,则无以别于养犬马。何孝之可言?
《论语讲要》:孝者,指人子而言。犬马,与孝者对称。人子能养父母,犬马能养主人。由这两个“能”字看来,显然是以犬马比喻人子。专说能养,则人兽没有分别。不敬何以别乎。敬与不敬,是人兽之别。《论语恒解》:养人者也,养亲不敬,仅为犬马之劳,非孝也。唐李峤云:犬马含识,鸟乌有情,甯(ning)怀反哺,岂曰“能养”。
《论语正义》: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曾子云: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养则服事之义,若人子事亲,但能养而不敬,则无异于犬马之服养人也。内则:父母之所爱亦敬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此敬养兼至,故为贵也。若今之孝者,不过能养,虽至于父母所爱之犬马,亦能养志,然能养父母,不能敬也。
《论语集注》: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第,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逾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论语点睛》:以犬马养,但养口体,能养志者,乃名为“敬”。
《论语义疏》:夫孝为体,以敬为先,以养为后,能养无敬,非孝之例也。犬能为人守御,马能为人负重载,皆是能养而不能行敬者。苞氏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能养人也。
孟子曰:养而不爱,豕畜之也,爱而不敬,犬畜之也。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