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亲戚当中总有人最喜欢在我面前装腔作势“那个谁初中毕业打工这几年赚了多少钱”;有的村庄里的人阴阳怪气地对我说“那个和你一样大的谁孩子都会满地跑了”;小学都没毕业的家族中人气焰嚣张地说到“除了清华北大,其他全是野鸡大学”。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就特别的感谢我的父亲,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高一时父亲带着我走亲戚时说的:‘你的人生,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起码,在做决定之前,要去看看这个世界是怎么的,我希望你不要走我的老路’的含义。
我有时常常会想,如果没有努力为读书奋斗过,没有考上大学,现在的生活会怎样?
其实也不难想象,许多儿时小伙伴的成长与生活轨迹已经为我勾勒出了另一种人生的模样。
无非是外出打工、结婚生子,大好年华付之流水线和田间灶头。其实生活本无好坏之分,只能说懂得过日子的人,有可能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变成令人神往的诗意田园。可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到了今天,许多人家建起了新房,各类现代化电器设施一应俱全。从生活水平上来讲,也算够得上小康的尾巴了。可即便如此,大部分人的生活似乎还是粗陋不堪的,像是被红泥黄土囫囵地抹了一层,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人生的确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早在出生之时,距离便已注定。但这距离,也并非不可超越。
相同的出身与截然不同的人生,靠什么逆袭与翻盘?当然,上大学不是根本原因,也许大学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大学生活所带来的眼界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却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转变的开始。
我一直明白,努力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一步登天。也明白读大学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大学给你带来的眼界和思想的提升,却是其他的替代不了的。
我的大学是一个位于四线城市的一个小学校。我所学的专业是我报志愿时所热爱的专业。上课对着几年前的PPT一念一节课的老师有之;手把手教我们专业知识的老师有之。在这里呆了两年,我看到了它可爱的地方,也看到了阴暗的地方;做为一个还有一年就要去正式去实习的人,对这个母校,谈不上嫌弃,也谈不上喜爱。
校长一年偶然能见几面;教授看着哪个课题可以得奖就拼命申请。至于学生嘛,有些更是乌烟瘴气。整日无所事事,浑噩度日,把大学当做前往社会最后的避难所。大学课堂越来越冷清,校门外的宾馆却络绎不绝,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在那里得到最好的释放,夜以继日,通宵达旦。
仍记得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曾给我的大学假设了100种可能,但上天却给了我第101种。
我很难说我报的志愿是我目前的最优选,我也很难说我在大学里学到了我觉得有用的知识。但我从不后悔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大致基于这几点:一,我学会了独自生活的技巧。二,我见到了我从没见到的世界。三,我认识了我想认识的人。四,我谈了一场让我成长的恋爱。五,我得到了一块敲门砖,而且是块长得还可以的敲门砖。七,我现在多学一样东西,以后就能少说一句求人的话。七,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在成为我想成为的人的路上,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对大学的认知来源于妈妈口中的“可以坐在办公室,不用种地摆摊”。只上过几天学堂的妈妈对知识的尊重远超周围的人。尽管妈妈一直强调我学的知识是为了自己,可我还是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因为学习好了爸妈就会开心,而真正让我意识到,我要为了自己读大学是在高中。
所幸,一路走来,还算稳定。上了大学之后,家人不再干涉我的人生。他们从不插手我做的决定。甚至家里的很多问题,他们都会咨询我的意见。在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地位不会是完全平等的。一个孩子想要和家人站在同一位置上,只有通过财富和年纪。而我用的是知识。
正如前面所说,我的大学不够好。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但我仍然要感激我的大学。正是在大学里认识到的人,遇见过的事,读过的书,改变了我。让我知道什么是逻辑、理性、法律、自由;让我重新去认识自我、击破自我,完成新的自我重建;让我懂得在暴力面前不畏惧,在迷信面前不盲从;让我从一个混沌未开,土里土气的小屁孩成为了自己曾经想要的人。
走进大学,意味着远离家庭,告别原来的朋友。人生地不熟的迷茫是我刚来到GZ的常态,而孤独正是这种状态的代名词。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并不是社交达人。那么不妨在还没交到知心朋友的时候,多去尝试独立去完成事情,不管你喜欢与否,最后你会发现你成长了很多,你学会了不去依赖,你学会了什么叫坚强。
说实话,不热衷社交的我也认识了不少人,不过充其量只能称得上是一堆QQ头像。不过让我庆幸的是交到了几个能互相扶持的朋友。说实话,很多时候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的人当你有事儿的时候总是远远看着,啥用没有,这种人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但是,那种能督促你进步,当你遇上各种麻烦从不废话,直接帮你的人,大抵就叫做能互相扶持的朋友。即使将来毕了业回去探望,不管多忙ta都会上机场、车站接你。我读的大学不是最好的,但这种朋友肯定是最棒的。朋友不在多,贵在能相互扶持。
虽然现在大学无用论闹得沸沸扬扬,而现在鼓吹读大学毫无意义的无非是两种人。
一种是从未读过大学的局外人。
他们或居心叵测,虚张声势,通过贬低大学来掩盖自身学历的自卑。
他们或混沌未开,目光短浅。靠着自己勤劳打拼下的财富,沉迷于屌丝的自满。
这种人最为危险,不是他们本身危险,而是在思想上,因为他们往往会把这种想法贯彻到对子女的教育上。以为只要有钱,孩子就算成绩不好,也可以继承家业。可殊不知,属于他们那个凭着“勇气和勤劳”就能一夜暴富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知识和财富的综合较量才是新时代的主题。
他们或麻痹愚昧,自甘认命,而这种人在社会上是最多的,譬如现在的一些家庭。他们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认为把自己劳累终身的积蓄留给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对孩子的教育听之任之,舍不得多花一点银子,却不知教育才是最好的投资。越是贫困的地方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就越是贫困。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第二种鼓吹大学无意义的我想应该是部分作为“局中人”的大学生。
随着“大学生包分配”的取消,从小接受到“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大学生们一次次地遭到社会无情的打击。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寒窗苦读十年书,如今抢着去打工。当大学生们发现自己投了一堆简历,却收不到一张offer,好不容易找到个工作,结果到手的工资还比不上民工时,忍不住吐槽“读大学有个鸟用啊”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否就等于读大学没有意义?
首先,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记得有次去天津时在火车上有个大妈在说到“现在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了”时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时,我就忍不住想告诉她“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些年轻漂亮,体力又好的大学生应聘那些体力工种,指不定比那些人有核心竞争力”。
其次: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本正常。部分人大学四年,除了年龄和体重外,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虽然是大学毕业,但能力和智商仍然停留在高三水平,甚至下滑。
未来对于即将大三的我来说还很遥远,又不遥远。
找了几家设计公司面试,和里面的老板聊天时老板问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学校是专科还是本科?后来好奇的问了问:“为什么会问专与本,有什么区别吗?”老板的回答让我沉思了好久,:“专科的虽然软件可能比你们熟练,但他们在学校里缺少了一些东西,比如独处的耐性,比如综合的教育。”(另外说句题外话,那些老板的茶比我的好喝多了::>_<::)
未来我也可能会因为薪水不及隔壁初中毕业的小王,得到“大学毕业还挣那么少”的嘲笑。
我明白,“阶级流动”这种词汇终究带着分化的色彩,听上去终究有些刺耳。但有一句话说得极有道理,“寒门的的崛起,至少需要十代人的努力”,那我们,何不做奠基的第一代?
这些我都知道,
但这些也都不重要。
因为我知道,大学对于我来说虽然不是生活的免死金牌,但却是我走向更好生活的一张入场券。
PS:最后的最后,推荐几首歌吧
晴天——JAY
兔子先生——萧忆情Alex
春夏秋冬的你——王宇良
秋酿——房东的猫
陪你度过漫长岁月——陈奕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