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对未知情况缺少预知的人。这里所谓的“未知”是指计划外横生的一些枝节。大脑缺乏处理这类情况的预警机制,或是说内心比较抗拒面对预设路线之外的事情。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才是常态。所以我现在开始比较有意识地来锻炼这方面的大脑认知。
之前的文章里我提到过,做事情只有Plan A是不够的。这一点突然的启发是由于看《外科风云》。当陆晨曦拿出一个手术方案后,庄恕问她,这是第几个方案时,她回答:“第三个方案,前两个方案已经被毙了。”我有一定小小的震惊,因为只是谈话的几分钟里,她大脑急速运转,不仅产生了方案,还选出了更合适的方案。相比我自己,做事情按“盲打”,靠惯性去做的“偷懒式”,被多次证明是抓瞎的症结所在。
对一件事情,事先有多重考量,本身就是为了适应突发状况。当有这种认识的时候,说明你的思想开始成熟。你已经不是那个期待挥舞一下魔法棒就能一切变完美的幼稚宝宝。情况未发生?安全守垒。情况发生了?有第二条、第三条路可走,不必时时把自己逼在绝路上。而当意外到来,无论之前准备的B计划、C计划是否实施,都让你更有底气和勇气去面对各种情况。所谓“从容不迫”大概是经受了这样长期训练后的结果。
我在出行这件事上,对自己有很多槽可吐。因为首先无论如何计划Plan A,我都可能先折在“出不了家门”的初始环节。所以之后“横生变故”几乎是不想承认也要承认的“常态”。现在我正一点点做此方面调整,这里暂且不表。说说Plan B。
今次我切身落实了Plan B的制定与实施。此次出行赶上“一带一路”,航班减少以保障各国领导人的航班顺畅。于是现有的航班乘客几乎班班爆满。我回程时间是今天15号,一方面觉得会议已经召开,航班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另一方面,今天是周一,可能相对乘客会少于昨天周日晚上。但依然不敢保证“全垒打”。所以我提前买好高铁票,心想飞机不成火车在。索性这个Plan B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虹桥机场跟火车站就隔10分钟的路程。
今天我5点起床,5:30出门,顺利到机场,顺利后补,一切完美。只要我退掉火车票,这件事就算圆满解决了。我有一点私心,想等我真正登机后再操作,毕竟怕情况有变。而在我去登机口的这一路,刚好遇到一位老机务人员,一路上热心跟我聊有关飞机的事情。待登机后我却发现信号差到发不出信息,所以退票的事情就被耽搁了。
落地时分,恰好是火车出发的时间。原以为,我没有出行怎么也该给我退票吧。其实这样的想法有点“小公举”,谁就该围着你转吗?退票已然无法操作。再去了解退票细则,才知道网票未取的,最晚也要在开车前30分钟退票。这样一想也是。你没出行的票,拖着不退,也没有机会卖给需要的人。浪费资源,超时不退也是道理所在。
但这又是在Plan B生出的变故。我之前是不是该在“自以为是”的认知下去了解一下规则,才好更有把握玩转这个游戏。这是不是也该在我计划多一条路时该考虑的范畴。
虽说此次,多花了一份车票钱,也同时用掉一个航行额度。但除了“些许心疼”外,我觉得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开始有意识准备第二方案,并不止于光想想不行动,或心存侥幸。所以有点“交学费”的意思。最重要的是,在准备Plan B时,我在跟自己探讨坏情况下的处理办法。不再蒙蔽双眼,以为只要“这样”就一定会“那样”。而是当情况发生后,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心里有谱,行动有谱。开头虽不完美,至少不很糟。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