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系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学习的这本书《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来自于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位博士生的推荐。他今年毅然从公务员岗位辞职,从东北一路南下到了厦门求学。感谢这位兄弟的推荐。
这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作者陈向明教授曾于哈佛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现为北大教授。
学习的第一天,重点学习内容:如何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
根据这本书中的划分,一般有这么六个大类问题:
1、概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
概括性问题是一个指向某一特定人群的、对其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其抽样方法是从这个特定的人群中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而特殊性问题指的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所呈现的问题,研究只对这个个案本身进行探讨。
在质的研究中,两者皆可用,后者较多。个案 研究虽然不能证实整体情况,但可提供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因此更有价值。
2、差异性问题和过程性问题。
差异性问题:探讨事情的异同,研究重点在事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上。比如,“中国的大学生对希望工程是否支持”,需求“是”或“否”。
比较适合量的研究。
过程性问题:探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研究重点在事情的动态变化上。
比较适合质的研究。
3、意义类问题和情景类问题
此乃过程性问题的两个分支。前者探讨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后者探讨唉某一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
4、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论性问题、评价性问题
描述性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描述。
解释性问题:从当事人角度对特定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理论性问题:对特定社会先行进行理论探讨。
推论性问题:为了探讨此研究结果是否适合其他类似的情形。
评价性问题:对所有研究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一般而言,质的研究通常使用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理论性问题使用时应特别谨慎。
推论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不适宜作为质的研究探讨的对象,因为质的研究不强调对研究结果进行推论,也不贸然对研究结果进行价值评判。
5、比较性问题
就一个(或一类)人或事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新手不易过早使用。
6、因果性问题
对事情的前因后果直接进行探寻,以“为什么”开头的研究问题。一般来说,比较适合量的研究。
在质的研究中,比较适合的一般是以“什么”和“如何”开头的问题。如:北京市大学教师外流的现象具体是一种什么状况?是如何外流的?而不是直接以为什么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