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过一篇《将相和》的课文,对蔺相如的机智和无畏记忆犹新,长大了经常听说廉颇的故事,将相和,让赵国立于不败之地。
近10年来,一直教小学五年级语文,用的是语文s版教材,可惜一直没有见到《将相和》这篇文章。今年,用上了部编版教材,五年级的第6课是《将相和》,翻看这一课之前,还能记得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打开课本一看,竟然和小时候学的一模一样。好的文章,好的故事,能影响人一生,《将相和》亦如此!
用了两节课时间,给同学们讲完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话说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非常想要,就假装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无奈之际,蔺相如挺身而出,带着和氏璧赴秦国。在秦王想霸占和氏璧时,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秦王,他用智慧保住了和氏璧,也成就了完璧归赵的美名。蔺相如捧着璧要往柱子上撞,不是真撞,而是他利用了秦王喜欢和氏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蔺相如又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典礼才能交出来。既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赢得了时间,又让大家都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若秦王说话不算数,秦国便处于理亏的境地,如此便没有出兵的理由,这样既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了赵国,又保证了赵国的安全,由此可见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密。
渑池相会上,同为一国之君,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便是要表明赵王比秦王低一等,以此羞辱赵王,让人记下来,流传后世,就不仅侮辱了赵王,也侮辱了赵国。秦王意大欺小,持强凌弱的面貌显露无疑。蔺相如坚决的语气,咄咄逼人的气势,使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依然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的英勇和当机立断,维护了国家尊严。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气,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听说了,装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颇相见,见到廉颇,也要躲远。蔺相如的门客看不顺眼,提出疑问。蔺相如说明厉害:秦国之所以不敢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势必乘机攻打我们,我躲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
廉颇静心细想,觉得不该为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他脱下战袍,负荆请罪!由此,负荆请罪的故事流传后世!
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顾全大局、忍辱谦让、胸怀宽广。反观廉颇,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也是凑成将相和一个重要因素!
将与相不合,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一升再升,官位居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事实上是源于廉颇错误认识。将相和表面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品质,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将相和,家和万事兴,关于和的例子太多太多。和,可以成就盛世,可以保国家安定;不和,国土破碎,七零八落,人们陷入水火。
国如此,家如此,校亦如此!人心齐,泰山移。朝着一个方向,劲朝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