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小影,这是我参与原创文章之第97篇。
有位科学家到了南极,碰到一群企鹅。他问其中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又问另一个:“你每天都干什么呀?”那企鹅也说:“吃饭睡觉打豆豆。”他问了很多很多的企鹅,都说:“吃饭睡觉打豆豆。”后来他碰到了一只小企鹅,很可爱的样子,就问它:“小朋友,你每天都干什么呀?”小企鹅说:“吃饭睡觉。”科学家一愣,随即问到:“你怎么不打豆豆?”小企鹅说:“因为我就是豆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笑话的时候,就觉得这一点都不好笑。
豆豆多么可怜。那群除了打豆豆无事可干的企鹅难道不可怜?
再想一想,这种角色定位,多像父母亲和孩子。
如果父母,或是其中一位,每天专注于孩子身上,就很容易出现”吃饭睡觉管孩子“模式,这种模式,如今被过度推崇,过渡号召妈妈放弃工作,回归家庭。孩子最需要的是妈妈的陪伴,这说起来好像特别容易,事实呢?却可能有很多弊端。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母亲的视角进入问题,用专业的学识和态度分析问题,将抽象的教育理论融入生活细节,给我们充分展示了如何用平等的态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律。
她的女儿圆圆,小学跳了两次级,十六岁参加高考,高出“清华”分数线22分,语文考了140分。
前些年还有一本家教类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的妈妈不仅不是全职妈妈,而且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离异,直到刘亦婷六岁的时候重组家庭。
那些鼓吹妈妈回家论的人,好像觉得陪在身边就是好的,完全罔顾妈妈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个人需求。
有自己的事业,并且对自我价值有高度评价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会更适应教育规律,这比纯粹意义上的陪在身边重要得多。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三个方面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成功模式:
一、给孩子安全温暖的教育小环境;二、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三、给学校教育打补丁。
物质诱惑导致孩子依恋物品的安慰,造成性格隐患。被吓唬的孩子,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
在这方面,尹建莉老师对孩子诚实不欺,告诉她打针是”有点儿疼的“,但是不是很厉害,”忍不住的话哭也不要紧“。当父母的往往看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父母就会烦躁不安。其实谁都有宣泄情绪的需要,让孩子自然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应该压抑他们。
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引导,圆圆从小就懂得如何面对困难,面对痛苦,她两岁多的时候就在一屋子孩子的哭闹声中,冷静地说”哭也一样疼“。
家庭的和谐安宁,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良好的影响。对孩子以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作出了良好的榜样。
二、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产。孩子应该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三毛曾经说过,每天用尽力气监视别人,坐牢的不仅是被监视的那个人,所谓”监视者“也在监牢里。
那么,怎么平等对待孩子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给出了答案。
圆圆小时候,他们全家会每隔一两周开一次”提意见会“。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零食水果,谈笑风生,爸爸和妈妈互相提意见,孩子也和父母互相提意见,这种形式,全家人平等,而且,犯错误的不仅仅是孩子,孩子会对于错误有更为辩证的认识。
不仅如此,父母还要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有些错误,是早犯早纠正,才能真正学会解决问题。强过父母越俎代庖,看起来孩子是没有犯错,其实是根本就还没有能力自己做。
最重要的是,无论孩子是否能把事情做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爱着的。
《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过于活泼好动,不懂遵守纪律,被退回家里去了。
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
越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才是最需要父母支持的时候。
父母要能够全心接纳孩子,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就如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一样。
三、给学校教育打补丁
学校教育,最理想的状态,也不是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而是适应学校教育的孩子得到成功的机会,不适应的孩子将被淘汰。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 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位校长第一天见到小豆豆,就饶有兴趣的听小豆豆说了一上午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教育孩子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因为妈妈首先可以给孩子最初的良好影响,既有细节上的潜移默化,也有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妈妈,孩子从妈妈身上能学到乐观自律。有一个怨气冲天的妈妈,孩子能学到什么?
张晓风写道:
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
这个问题,我们不如拿来问问自己,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呢?
做好家长并不容易,但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值得我们去付出。
好家长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每个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欢迎一起加入樊登读书会!一起每年共读5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