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一天整理一本书,对于读书与读书笔记慢慢找到些感觉,有一些思考,但是并没有成体系。今天就是零星碎末,点滴想法,有关文字的、读书的、笔记的,就是记录随笔。
这些天想明白一件事情,文字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多是自我思考过程。不像刚开始的热血,好像文字是最好的兴趣之路,你应该坚决的在此路上毫不犹豫的投入,以达到迅速成长,然后顺为带来臆想的“收获”。其实热血也主要来自刚停下时,想做一个公众号,捡起来丢失已久的文字,赶一些内容风潮,但发现这不单和你的文字挂钩,还有很多方面,你的目的、受众、营销、运营、设计等等,在想不清楚的情况下选择暂且搁置,这可能会有悖于“不去做,然并卵”、“不要想那么多,先行动起来”诸如此类的流行思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选择也会不同,那些已在投入、用心摸索的人我同样感觉非常好。
我只是基于对自己的分析认知,才做搁浅选择,没有由衷的热爱,没有无尽的动力,能力也并不达标,最主要是战略认知的空白,这点我自己觉得很重要。很多过来人都告诫年轻人,开始的时候不要想什么战略、模式之类的问题,就踏踏实实低下头认真做事,对此非常赞同,但是错过了应有的开始,在我这个年纪如若还不想清楚一些事情,不计前因后果像苍蝇一样乱撞,可能还没有学到像蜜蜂找光的本领时,已经气若游丝的过完自己短暂一生,所以选择先尽可能多的“输入”,不局限于文字,商业、设计、理财、生活、思维等等。
如果有思考思维的人,不管你经历过什么,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或许都是蕴藏的珍珠,你以为它们是带给你苦难的沙砾,其实只是没明白你缺少能串联它们的线,线是什么?线就是能够化散落沙砾为珍珠项链的思维意识,就是不断“输入”的延伸扩展,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能够发现价值、找到转化方法,最终行动实现将价值最大化。魏老师是我比较认可的旅游专家,他说他不喜欢读旅游方面的书,一是关于旅游有价值的书不多,二是旅游本身就是杂学,越多越杂越益。喜欢未知,探究精神有限,博爱而不专情,明晰本质意识,所以找到以利益导向,以价值为动力的方向是现在的重点。读书或者其他各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是说一下子就能令人醍醐灌顶、焕然一新、大变活人,因为不管你再空白无知,基本三观还是确定的,这是一个丰富完善弥补的过程,并且动态长久,要有心理准备。
你有自己的思考,就不会再为各种声音左右,耗费精力与时间停留在各种辨别选择上,筛选现在都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因为物质丰富信息爆炸。比如我们年轻人开始创业的时候,尤其是智力行业,每当报价时都会纠结斗争半天,报低了觉得干的没意思,报高了怕活儿接不下来,怎么办怎么办,几个人折腾来折腾去,焦虑死很多脑细胞。后来我明白过来,就是你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底线,不知道什么样的事情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客户也是要选择,价值选择还要恒定。如果一个客户开始给出一个很好的价格,但是后期拖延时间、拖延款项,还盛气凌人、沟通困难,那么你的成本就会很高,你可能比低3倍价格的客户获取的收益还小,说明这是一个误差选择。如果我们能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可以省去焦虑与反复的时间去寻找下一个潜在客户,就像固化一些你日常生活的习惯选择,也是在节约宝贵的时间成本与思维精力。
而有些时间你就要多花肯花了,比如读书笔记,我现在是读一遍,然后做一遍笔记,基本上是以摘抄为主,就是按照目录章节,把其中对自己有启发、有思路的地方全部记录下来,感觉有点慢也有点笨,既不能像别人一下就理解整本书的主旨要义,也不能像别人一下总结梳理出有自己体系的输出型笔记,有过着急气恼,但是又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一读义就现了那属于碰着奇迹了,所以放弃功利心,坚持读下去记下去,你以后看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肯定会有自己输出型笔记,况且开始读肯定慢,时间压力也很大,因为100天33本计划。现在状况是3天读一本书没什么问题,就是做笔记很落后,也逐渐有一些整体的认知和想法,所以做笔记开始在前面加对这本书的通感和认知,以后再把书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这不就成了么,所以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功不唐捐嘛,继续干吧孩子,没有捷径可取。
读书也好、笔记也好、文字也好,都传达着个人想法,散发着个人气息,确实私人味道显著,这种记录很好,如果能力在进一步扩大,能够转化成使他人受益的大众“作品”会更好,我们怀着大美的期待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