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如果这是一篇讨论创造力的文章,那么它必须是一篇可以不断生长的文章。创造力是活力,没有创造,时间只是流逝,我们并不拥有它。
所有的讨论始于阅读《创造力》这本书。
这篇文章将这样生长:
- 首先它将我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在Kindle笔记中的句子与段落用我的理解打乱章节顺序重新组合,可以说是我对本书的印象。
- 我在阅读过程中,在不同的地方总会联想到其它的书籍,其它的作者或其它的内容,自然地,阅读将会就此扩大,对本书的理解将蔓延。这样,本书将要么长成一棵面目清晰的树,要么成为众多入口中的一个入口。因此这篇文章也将不断更新,或者更改。
- 最后,阅读这本书,根本目的还是帮助我们的实践,启发我们的实验设计,在已经进行过的研究中寻找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撑作用的材料。因此,对书的讨论将被引向对实践的讨论。
所以,这篇文章更像研究,而不是书评。
什么样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改变文化中某一具体领域的过程,它改变了模因。如此定义的话,似乎创造力只存在于少数一些人身上。在可见的范围内,的确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和讨论创造力的原因。但是,创造力的未来应该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至少可能如此。当个人开始反思模因对自己的影响,进而采取一项行动的时候,就开启促进模因改变的具体过程,就像用一把小榔头敲击一个大铁球,终将使它发生位移。这个过程是涓涓细流汇成洪流。即使一个人的努力看不见,每个人的参与都有可能推动创造力的形成。
如果创造力不只关乎个人洞见,而是领域、学界和个人共同缔造出来的,那么在历史进程中,它便可以被多次构建、颠覆和重建。
具体到一个人,他不从事学术研究,他不进行艺术创作,他只是平常的公司职员,按照固定的时间进行工作,讨生活,他在生活中偶尔的小改变多半都是被我们讨论的“创造力”排除在外的——那些小改变可以使用“创意”这个词汇。具体到这样平常人生,是否还有创造力?
熵,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背后的力量,不仅适用于物质系统,也适用于精神系统。当没有特定的事情要做时,我们的思想很快会回归到最可预测的状态,那是一种无规则或混乱的状态。当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时,比如穿衣服、开车或工作时,我们便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外力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思维便会失去焦点,进入消耗能量最少的状态,此时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最少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种头脑的混乱便会占据上风。令人不快的想法涌入意识,已经遗忘的憾事再次被回想起来,我们因此而变得沮丧。我们打开电视,或者百无聊赖地读着报纸的广告增刊,或者进行着毫无意义的对话,只有这些事情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保持平稳,可以避免我们被头脑中涌出的想法吓到。躲在被动娱乐的避风港中,混乱会被暂时控制着,但对于注意力来说,这是一种浪费。与之相反,当我们学会使用潜在的创造性能量,由它产生出自身内在的力量,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时,我们不仅能避免沮丧,而且能提高我们关注世界的能力。
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充满熵。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工具节省了大量劳动,让我们的大脑处于空闲的时间大大增加。但是没人会喜欢头脑混乱,所以很多新习惯养成了,一些新型工具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每一天有多少次查看手机,是不是几乎一有空闲,哪怕只是等待红灯的十几秒钟,都要拿出手机翻看一下,如同上瘾,又如同解脱。
创造力不同。创造力要求关注世界,要求从事一些事情。从事一些事情,我们就要进入集中注意力的状态。如果这样的状态持续不断,发挥出创造力的可能性就将大大提高。因此,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表现出创造力首先就是较少地陷入熵增状态。创造力就是反熵。
创造力从何而来?
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基于对某人早期天赋的评判来断定一个孩子是否在将来具有创造力。
反熵并不是生物进化的自然结果,反熵是有意识的进化,反熵因此需要相当的创造性能量。注意力是宝贵的创造性能量。注意力又是有限的资源。因此,
要在某一领域内实现创新,必须有过剩的注意力。
从外面观察,拥有过剩的注意力给人直观的印象是,“他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干那些事?” 无情的事实是,我们有限的注意力中很大一部分要被用在日常事务上,无论你如何痛恨,这个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样,那些拥有创造力的人看上去似乎是在浪费时间。的确,
总是让自己非常忙碌的人通常没有创造力,因此,无所事事时我也不会感到羞愧。
不要错解,”无所事事“的时候,他们其实也在工作。他们的工作是长期关注的领域或问题。长期可以起始于很早的时候。
恩格尔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故事了,尽管她还想成为演员和钢琴家,但她知道写作会成为自己真正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