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完全没有想过,我偶尔闪现的一个火花,能够放手做成现实。这几个月里,对我来说,收获大于付出。而对于俱乐部来说,虽然公益班的收入不多,但对日后经营的规范化、开放化,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就我个人的成长来说,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 第一,对自己练拳有促进作用。徒弟的拳艺也是师父的教学水平的侧面反映。我面对别人的时候,虽然不需要打得很好,但起码要对得起这一年时间啊。对于十九式,我也一直在尽力多练习多琢磨。
- 第二,我开始慢慢揣摩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上课的时候,我是一个旁观者,默默观察体会师父教拳的口头措辞、示范角度、详略处理,也观察着学员们的反应。
感受很深的有以下两点:
- 教学因人而异,对初学者强调动作的记忆及树立信心;对有基础的,强调重心转移、八面支撑等原则的运用。
- 看到别人的问题,不一定要点破。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他人是最重要的。讲明正确的道理原则,别人自然就明白了。
- 第三,加深了对教学服务的理解。学拳的人,以中老年人为主,这是我之前接触非常少的一类人,他们的思维习惯、关注话题与年轻人区别很大。如何根据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如何把杂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也是一门学问。服务的核心,还是在人。
- 第四,增进了师徒感情。如果没有这几个月的磨合,我就不会发现师父身上还有那么多值得我挖掘、学习的东西。在拳外,还有处理事情、应对人际关系的观念方法。我虽然还做不到圆滑老练中庸,但至少知道努力方向了。而另一方面,我也不断在师父面前暴露自己,让师父全面了解我的优点、缺点。充分了解,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以前不理解师父的苦心,现在换位思考,渐渐明白了。那些严厉的教训,给我非常大的触动,让我对师父既有“敬”又有“畏”。
另外,我的理解,一个比较好的太极拳俱乐部,应该是双轨并行的:
- 一方面,作为大众健身,要开展中高端会员制经营,改善设施,扩展师资,类似于健身房的模式,纯粹的消费关系,有一定规则,尽量减少人情因素。
- 另一方面,要分方向着重培育表演、竞赛、教学、技击,各方面的人才。这一部分人最好少而精,虽然花费的精力会比较多,但做出成绩来了就是最好的广告。
还有一个小建议。在培训行业,有一个职位叫做“课程顾问”,专门负责接待来咨询的潜在消费者,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需求,介绍合适的课程,匹配合适的教师,促成下单,本质上是销售。以后俱乐部发展到一定规模,有一定资金的时候,聘请一个全职的销售是非常有必要的。
写了这么多,算是比较理性的总结吧。每一段经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