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事物认知能力的加深,大家慢慢意识到不会乐器、唱歌走音不再是学习音乐的拦路石,“虽然我不懂音乐乱七八糟的术语,但是我可以培养自己的欣赏能力呀!”今天老汤新煨,来聊聊音乐欣赏应该具备的素养。
现今音乐通识教育的环境
音乐欣赏在很多人看来是件简单事,十分简单——就是听听音乐。从小到大,这个占据大部分人头脑的思想观念害人不浅。由于这观念的存在,我国校园的音乐课地位低,没有存在价值,大部分的课时被挤占。即使没被挤占,课堂内容无非就是唱歌和听歌,讲讲名人轶事,好一点的会教口琴和竖笛,所谓的音乐鉴赏教材沦为了废纸,开学没翻开过,到了期末还是没翻开过,书页折了角,还是因为装书包不小心造成的。
由于这样的环境,进入到大学校园的音乐通识教育也便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身为本专业的老师也不重视,课堂只能通过点名的方式来保证出勤率。有想法的家长会让孩子在外学习些声乐、器乐来培养兴趣,但绝大部分的孩子基本得不到正确的音乐通识教育。音乐教育流于形式,大众不重视,这就是如今音乐教育的现况。
好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自我意识觉醒,逐渐开始重视起音乐了。但对于时下来说,大众的音乐欣赏还处于很低的水平,音乐通识教育亟待重视。
为什么需要学习音乐欣赏
不可否认,音乐欣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几乎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耳朵进行的,对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大部分我们是说不出所以然来的,我们只是本能的喜欢我们所喜欢的。这种喜欢几乎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觉,而音乐欣赏的学习便是将这种无意识的感觉转变为有意识的感觉的过程,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希腊神话中的俄尔普斯拥有一把七弦琴,传说他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贴耳。可见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神奇的魔力。
我更喜欢把音乐比作一种语言,乐谱上的符号是它的文字,奏出的旋律是它的话语。作为聆听者的我们,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在理解这门语言的过程。理解音乐这门语言与学习语言有不同之处,他不像我们学习外语那样有一对一的意思,如前所述,如果仅是乐谱和旋律,那它是二维的;但在二维的基础上,旋律风格的差异,这种二维形态其实也是多样化的;假如我们为旋律配上文本,那它就会变成三维;文本会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排列组合后,音乐便会具有会具有多维的形态。因此,音乐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音乐欣赏是需要学习的。
音乐欣赏的四个阶段
此处我便拿我们学习语言与音乐欣赏作类比,来谈谈我所认为的音乐欣赏的四个阶段。请注意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比如在第一阶段的乐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听力练习来检验我们的知识学的如何,比如在第四阶段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找寻听力材料来聆听,也还需要用到第一阶段所学的乐理知识等等。孤立的把每一个阶段分开,本就是不科学的,在此我需要重点的强调一下。
1 “识字”阶段
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中文需要学习汉字,英文需要学习词汇,然后再回学习一些语法、文法,再然后练习造句。这样的规律同样适用于音乐欣赏的起步阶段,我们不妨称之为识字阶段。
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是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比如记谱法、节奏、拍子、常用记号、简单和弦以及简单的和声进阶等等,首先建立起对音乐“文字”和“语法”的一些认识。这一阶段相当于一个准备工具的过程,当工具准备好了,进入后续的阶段便会游刃有余了。
关于此阶段的课程我会整理好近期为大家打包奉上,我提供了两个版本,一版包括两门课程,英语授课,对英语接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选择另一版由台湾中原大学开设的《音乐基础训练》课程。
2 脉络梳理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就需要掌握音乐发展的全局,即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来选择聆听材料。从古希腊到现代,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时期,每一个时期有相应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大前提下,有选择的选择代表作曲家的作品来聆听。
聆听过程分为泛听和精听,强调下精听,对于作曲家的代表作品,结合相应的教材,使用第一阶段学习到的乐理知识来进行精听练习。泛听的过程要求我们找到这一时期音乐的规律,精听的过程培养我们的聆听能力。通过脉络梳理,我们便会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音乐世界,此后喜欢哪一时期的音乐,就找到某一时期的音乐来欣赏。
3 “语法”提高阶段
在建立了音乐世界观后,仅仅依靠简单的乐理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我们进阶的脚步了。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乐理知识,比较重要的就是和声学和作曲基本知识。其实这一阶段并不是必须的,对于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来说,尝试学习一下也不无不可。
在以前精听的时候,我们大多都在使用的耳朵,进入这一阶段后,眼睛便变得十分重要了。耳朵的能力是有限的,除非经过专业训练,我们是听不出音高和旋律的调的。当掌握了以上知识后,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拿乐谱作相应的和声分析,作曲家的作曲意图便豁然明朗,他采取的各种技巧,在作曲中耍的“小聪明”都会让人忍不住惊叹这竟是如何的天才啊。
4 广泛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实际上我本想归做第三阶段的,而第三阶段实际上应该是最后一个阶段,或许这两个阶段的分界也不是那么明显。音乐作为一种需要用耳朵聆听的语言,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欣赏方法,那就是读文章。
广泛的阅读同广泛的聆听同样重要,其实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我发现音乐欣赏实际上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一为感性派,另一为理性派。后者比较喜欢分析曲式、调性,偏重逻辑思维。而前者比较注重聆听时的情感体验,偏喜研究作曲家本人的经历,偏重于文学表达。两者虽然风格各异,但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从音乐欣赏的过程得到灵魂的升华。
我不愿把两者分的过于细,因为无论偏重于哪一方面,最后所得到的都不是完整的音乐,只有两者取其中路,才登得上音乐的殿堂。
音乐欣赏的应具备的素养
有关音乐欣赏的四个阶段实际上也归属于素养之列,之所以把该处拿出来单论,是因为这里有必要单论的原因,接下来就聊聊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一些误区,从这些误区里来谈谈我们应具备的素养。
有人很喜欢纠结乐曲表达了作曲家的什么思想情感?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实际上很多的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真没有想过想表达什么思想情感,他们只是在尝试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听而已。
早期音乐旋律的产生无非是经验的产物,最早有单线的旋律发展到和声,再到印象主义音乐,再到无调性音乐,最后再到现代音乐,无一不体现的作曲家想要使用一些新的技巧来丰富我们的听觉世界。因此我们在听的时候,不必过多纠结于作曲家想表达什么,把精力放在听觉体验上吧!
还有一些人喜欢批判中世纪时期的宗教音乐,因为它是封建的,压迫的。当然,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来看,这种音乐的产生是值得批判的,但是拿马克思主义一元论来解释宗教音乐,我认为总是局限的。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人主张把我们自身带入到作者的环境里,去设身处地的思考当时的作者所经历的事物,从而把握作者的作品思想。同样,音乐欣赏也需要我们将我们自身置入到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诚然中世纪是黑暗的,但我相信作曲家如果信神的话,他会十分乐意去把自己的作品奉献给神,他所有的主观愿望就是歌颂神,这就是作曲家自身的局限性,但并不代表作曲家受到了压迫,带着这样的观点去聆听作品的话,整个作品的意义也就变得不同了。
结语
行文至此,这锅老汤煨的也就差不多了。写这篇文章无非就是自己无话可写了,拿着以前在论坛上答疑的旧东西,整理整理,改了一下做成了一碗伪新汤,至少100%的内容都是重写的,思想是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