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八个步骤
1.方向:
【概念】:方向确定,即确定自己要学的内容。
2.资料:
【概念】:资料获取,即确定方向后,要寻找这方向的资料。
3.筛选:
【概念】:资料筛选,即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质量最高的资料。你可能搜集了很多资料,但不可能一一学过来,要有选择性,知道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4.认知:
【概念】:认知获取。
5.消化:
【概念】:认知消化。
6.固化:
【概念】:认知固化。
7.模式
8.拓展
二、一些需要了解的
1.大部分人学习基本上停留在1、2、3、4环节,最多到消化这个环节,就以为这是学习的终结。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有缺失的。只有少部分优秀的、高素质的、熟练的学习者会有意识地继续后面的环节。
2.大部分人在资料的获取和筛选,甚至认知方面做得并不好,这导致学习速度和质量都不会很好。
3.方向与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兴趣爱好、个人情况有关系。
三、资料获取
在学校,教材、辅导资料都有人帮忙选取。然而工作后,要学习新东西,就只能自己做决定。大多数人只是瞎找一通,找到什么看什么,或者身边人推荐什么就看什么,因为都缺乏系统的、好的获取资料的方法。这会带来很多问题:
(1)结构不系统
(2)覆盖不全面
(3)内容有重叠
你找的资料可能比较混乱,没有构成完整的系统,导致覆盖不全面。尽管你看了很多书,这些书全部完整构建起来,有的方面没有覆盖到,这样你的知识是有缺失的。知识是网络状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在知识网络中破一个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会导致知识网络的强度下降。知识网络缺失的部分可能很重要,是基础内容,因此可能有的你永远也看不懂,有的门槛永远迈不过去。另一种可能,你找的那么多书,貌似量很大,但内容可能很多是重复的,而你读完还是花了很多时间。这样就浪费了时间,还没有学到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效果也不好,这是很多人所不重视的。但相反,获取好的学习资料是很重要的。
四、筛选资料
一种做法:找到什么看什么。第二种做法:认真筛选学习资料。
我们找到的教材、视频资料就相当于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身处的是一个信息过剩而非匮乏的时代,海量的资料的质量差距非常大,好的可能会非常好,坏的也会非常坏,甚至能把你带入歧途。好的学习资料就是好老师,使你受益终生,坏的学习资料是坏老师,误你一辈子。因此找到一堆资料,如果不经筛选判断,就一股脑的学习,这是很危险的,浪费时间且不说,坏的资料还可能会学到错误的知识。一旦错误的知识融入到你的知识网络中去后,等到以后发觉的时候,想要修改起来也是困难的。
比如,学习某一项运动,如网球等等,如果初期学习时没有好的老师教你,你学习的可能是错误的姿势或错误的发力方式,大部分情况下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和高手过招就会歇菜。就算后期认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找到一个好老师时,会发现这些错误的姿势等纠正起来很麻烦。反而是那些完全没有基础的人,在后期找到好的老师,学习了正确的方法后,比有基础的人进步更快。因此不要找到资料,不要急急忙忙就学习,要通过好的方法认真挑选最适合自己的资料。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资料获取和筛选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
五、认知获取
认知获取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来思考一个关于学习的最普遍的问题:不论什么时候,为啥总是看懂了、听懂了但是不会做,做不好?
很多人也会有这样一个认知:看懂了、听懂了,不就是代表我学会了吗?比如我看书,我都看会了,不就是学习吗?而我看会了,不就是学完了吗?还想要我怎么样呢?即很多人会认为看懂听懂是学习的终结,但正是这样一种想法很可能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认知错误。
其实看懂听懂是认知获取的作用,而不是真正学会的作用。看懂听懂≈认知获取。
认知获取的真正概念是:知道一些概念、过程、信息、现象、方法,知道它们大概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而这些东西你过去不知道。如何理解这个概念?获取即过去你不知道这个东西,但某个时刻你通过某些视频或者音频等了解了它。
认知获取是学习的开始,但绝不是学习的结束。
举个最通俗易懂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可能是这样开始的:刚开始我们听到一个人的名字,接着有认识这个人的人向你介绍:他的性格如何(比如:他这个人啊,脾气暴躁,但是他心地善良,对待朋友非常仗义)等等,传递这样一些概念给你,而你都能听懂看懂这些话,并借此大概了解到新认识的这个人是什么样子的。但你事实上不会因此就认为你已经特别了解了这个人,同样的道理可以放在学习过程中。你听懂看懂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全部了解。学习和我们认识一个朋友是差不多的,知道概念、了解解题的过程,能看懂解题的方法,只是代表我们获取了基本的认知,距离真正的理解与学会其实还有很长的距离。
1.知道概念看懂概念却会学不会的本质
需要了解两组概念,它们直指我们的学习:
(1)明知识:
【概念】:即最核心重要的,同时在我们的学习资料中白纸黑字写明的内容。
【例子】:数学教材中,告诉你某个公理、公式,并说明如何运用它们解题等。因为这些东西非常重要,所以才要写出来。
(2)隐知识:
【概念】:未写明但是又在系统中的内容。
【例子】:教材中有的明知识会有很多细节、注意事项或者特殊情况等,教材里不会写出来。
很多人有个误区:学完明知识就以为自己已经学完了,而忽视了隐知识。
那么如何获取隐知识?
i。请教前辈达人:
同样一个知识点,我们作为新人,肯定不如前辈达人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他们也必然会掌握更多的隐知识。因此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最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好的老师不是说很深入透彻地给你讲书上已有的知识,而是会给你不断拓展书上没有的隐知识。
ii。查询“百科全书”:
这里的百科全书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比如我们想要学会如何制作ppt,而微软会提供ppt如何使用的帮助,帮助会很大,包含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相当于ppt的百科全书。这种百科全书通常是罗列出来的,即列出所有你要做什么和你能做什么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工具书。其价值在于全面,包含明知识与隐知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达人,你到最后一定要啃啃这种工具书。这种百科全书的作用在于补全你的隐知识。
iii。多次实际操作:
学习资料中往往会看到一些实际操作,尤其是案例式学习。这些操作步骤可能写得非常详细,看起来一清二楚,但是实际真正操作时,你会发现自己还是做不好。这是因为这些操作步骤其实省略了很多隐知识,只有你在不断实操的过程之中,不断掉入各种坑里,你才会发现这些隐知识,并对这些操作步骤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注意掉进坑后,要总结经验教训,才可以发现隐知识。这就是实践的意义所在。当然也可以查找“百科全书”来了解这个隐知识。
当你能看懂不会做,会做却做不好时,很可能是你没掌握全面一些隐知识,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改善这种现象。
(3)工作记忆:
【概念】:看学习资料(视频音频文字等),看懂听懂这些新概念后会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大脑中就多了一段我们原来没有的信息,但同样是记住某些信息,程度上是很不一样的。这种程度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上。
一开始记住的某些信息,都属于非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的主要特点:
i。不易遗忘:
我们对这些知识信息概念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并且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去,掌握得很透彻,因此很难忘记。
ii。灵活应用:
工作记忆能让我们灵活使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点。利用这些知识点,排列组合去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很好地与我们原掌握的其它知识联动起来,发挥更大的效力。
iii。效率很高:
我们对知识的应用已经逐渐融入到自己本能中去,有时候未经思考就能解决问题。比如新手和老手开车的区别。老手碰到红绿灯开车就像本能,老手的知识已经进入到工作记忆区了。
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在于工作记忆区存储的信息是不是够多,网络是不是够大,覆盖够不够全面。
想要成为优等学习者,就要把非工作记忆区的信息转变为工作记忆区的内容。
如何做?
本质方法:通过八个学习步骤中的认知消化、固化、模式、拓展的四个过程,把非工作记忆区变成工作记忆区。
但后面四个过程很少有人去做,所以大多数人没有学好。
注意碎片化学习顶多能达到认知获取的目的,但绝不会达到消化及其后面的环节的目的。也就是只能知道一些名词,方法,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但是这种学习是表面的,无法借此成为一个高手。
(4)非工作记忆:
主要有以下特点:
i。容易遗忘:
我们看懂某些概念,并记住了,但是我们对此没有深入的理解,并且没有与其他知识结合成网络。因此如果我们不常用到这个概念,很快就会忘记。
ii。浅层应用:
我们只能用已掌握的信息来解决和学习类似的问题。但一旦遇到与A类问题相似但有所不同的B类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因为我们所学会的只是浅层应用,深层的应用还不会。
iii。效率较低
我们在使用非工作记忆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都要努力调取这部分记忆,去回忆解决的过程,然后拙劣地去模仿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非工作记忆慢慢过渡到工作记忆。
六、认知获取+认知消化
认知消化是认知获取的下一步。认知获取+认知消化是指从获取概念信息开始,对概念信息进行多角度消化,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
主要做以下三件事:
i。获取新概念和信息
ii。了解这些新概念能解决什么问题。
iii。了解这些新概念为什么能解决问题。
【例子】学习减肥
i.首先第一阶段,了解了一些概念:运动、热量、卡路里、减肥、食物、体脂率
ii.第二个阶段,我通过这些知道了怎么解决一些问题:少吃多运动可以减肥。接下来就可以去做了,但是这不代表我就能做得很好,也不代表我就理解的很深入。
iii.第三个阶段就要继续深入,学习理解为什么少吃多运动可以减肥,然后去学习更多的隐知识,比如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基础代谢率,会导致运动过程中有额外的消耗量等等。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于减肥这事,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术认识的阶段,更规范了。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了解这个环节如何进行。这些步骤的反复进行,我们会对减肥这件事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七、认知固化
【概念】:将掌握的新概念、信息知识,从非工作记忆区往工作记忆区推动的过程。
没有固化认知的时候,我们需要回忆,有时候还会想不起来。
【例子】:新手学车
出现的问题可能是看到交通标志时要想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它是什么意思,或是左转右转时总会忘记开转向灯。但事实上你不是不理解交通标志,不是不知道转弯要开转向灯,只是因为它们没有固化成你的本能。
如何固化认知?
i。反复大量的练习:
反复大量练习分为两步骤:教程里的操作步骤,我们要去实操,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实操。
当我基本掌握这些知识,要去解决新的问题时,一次又一次地去解决。
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即可。
这是一种把非工作记忆区变成工作记忆区的最主要的方式。
ii。背诵记忆:
对核心知识的背诵记忆是固化知识的有效手段。
有时候会碰到这种情况:觉得自己掌握了什么东西但是说不出来,或者是即使说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
【例子】:提高文笔:背诵词典里的词语及其例句,非常有效。会达到出口成章的境界。
iii。持续学习关联知识:
我想固化知识点A,不代表我要把所有时间花在知识点A上。因为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知识网络就像蜘蛛网,每个节点就是一个知识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线代表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联,如果只学习一个知识点却不关注周围与它关联的知识点,那么这样的知识网络是不稳定的。
八、模式建立与模式拓展
1.模式建立:
【概念】:在掌握新知识,消化固化后,网络也搭建好后,我们要去了解如何根据这些知识点,通过排列组合、随机碰撞等方式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即我们要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已经构建的知识网络去构造出一种解决新问题的模式出来。
要掌握一个核心的能力:用老知识解决新问题。
如何做?
即构建一种能解决新问题的模式。
2.模式拓展:
【概念】:我们把已经学到的新知识、新网络,以及构造出来的新模式,和我们的老知识、老网络融为一体,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拓展,让我们整体的知识网络越来越庞大,最终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想了想,感觉有一点自己的小想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冒出来的:模式建立中提到最核心的能力,我以为用老知识解决新问题只是一种最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说法,如果想要“一劳永逸”(事实上这世界大概没有人有能力去做到“劳”,如果能做到,实在很是值得得到“永逸”的),就是掌握世界运行的本质。但是再有天赋的人也做不到这点,所有人都只能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慢慢地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我想说,和我们身处的世界拥有同样的思想真的是一种相当逆天的本领。而事实上,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学习的终极目的,即融入我们身处的世界,成为它的一部分,知道它所有的思想。除此之外,我也有更高更不切实际的想法:学习的终极境界是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允许。这些想法好像和课程里的内容也并不矛盾呢,一旦我们达到那种境界,的确,世界的万千变化,不再眼花缭乱,而像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一样,只要变化出现,我们立刻便知悉一切,比如它可能的一切发展方向,比如我们将如何应对等等。总是感觉这似乎有些佛教的禅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