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高维度思考法》之6
用于解决问题的“下游”的创意,用于发现问题的“上游”的创意,在价值观和视角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平时需要的主要是解决问题型的思维,无论学校、公司还是日常生活,大致都被这种价值观支配着。
这种价值观大体上来说正确,但在“发现问题”的场合,则有可能变成阻碍。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困境”。因此,为了将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转变为当前急需的发现问题型的思维,必须彻底逆转齿轮的转向。从“重视知识”的思维方式转为指向“无知、未知”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知(识)的困境”的产生,源自“静态固化导致的衰退”“封闭体系”“向心力”等知识的内在本质特征。这会直接导致“解决问题的困境”。
考虑到这些因素,思维的转换大体上有三个要点:
·从“存量”到“流量”
·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
·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
蚂蚁与蝈蝈的思维的三个差异
用“蚂蚁和蝈蝈”的类比上游和下游这两种思路
因为蚂蚁和蝈蝈在这三个视角上是各自不同的,而且从以前被看好的“蚂蚁的思维”转变为以前受尽白眼的“蝈蝈的思维”,可谓形象生动,容易把握。
蚂蚁和蝈蝈的对比来自著名的伊索寓言。在夏天辛勤劳动“蓄积财富”的蚂蚁到了冬天也不愁,而在夏天“唱歌、跳舞、游手好闲”的蝈蝈毫无积蓄,到了冬天就会陷入困境。这则寓言通过蚂蚁辛勤劳动增加积蓄的行为,教我们知道了存量的重要性。
但是在思维应用层面,这一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观却截然相反。
“储存的”蚂蚁和“使用的”蝈蝈
第一点是“存量”与“流量”的区别。
主要的不同在于:是重视由智慧资产,即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存量”,还是重视用后就扔掉也没关系的“流量”。
寓言里说的是储蓄金钱,若把“金钱”换成“知(识)”来看,重视知识就是把知识当成“存量”的思维方式,而重视“无知、未知”则决不是在轻视知识本身,可以视其为“重视流量”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为了生成新知识,用后就扔掉也没关系。这便是我们通过用“蚂蚁和蝈蝈”做比喻来对比思路的最大理由。
换言之,也可称为“发自已知的想法”与“发自未知的想法”的不同。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这种本质结构的差异,使得作为商业中智慧资产的知识的定位,也正从“重视存量”变为“重视流量”。
存量思维与流量思维的区别体现为:不管在哪方面,一方是“发自现有的东西”的想法,另一方则是“发自现在没有的东西”的想法。
对于蚂蚁而言,“过去的原委”很重要。过去的事永远不会忘记,因为现在就存在于过去的积累之上。与之相反,蝈蝈不会留恋过去,它只会考虑“当前”的事,决断总是不厌其烦地“变来变去”,随时都能变成其眼中最好的选择。这里也明确体现了“存量思维”与“流量思维”的区别。
“有巢”的蚂蚁和“无巢”的蝈蝈
第二点是“封闭体系”与“开放体系”的区别。
封闭和开放体系的区别在于:是根据自己的常识和判断基准给事物“画线”,“将其内侧与外侧分开考虑”,还是“原样不动(不画线)地看待所有事物”。有自己的“巢”的蚂蚁,会将“组织的内与外”“常识与非常识”明确地区分开来思考。与之相对,没有“可依之巢”的蝈蝈则会“不画线”地、一视同仁地看待事物。
再来分析“画线”的蚂蚁和“不画线”的蝈蝈的思维差异:通过画线明确区分巢的内外的蚂蚁,容易形成“二选一”的思维。
经常与二选一相混淆的,是“二分法”的思维方式。
所谓二分法,是指在解释事物的时候,将以两个相反概念为“两极”的轴设为思考的轴的思考方法。本书中也出现了多种二分法的思维方式,比如“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蚂蚁和蝈蝈”等,它们恰恰提供了“用来思考的视角”。
“二维”的蚂蚁和“二三维”的蝈蝈
第三点是“固定维度”与“可变维度”的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基本上只能进行前后或左右这种“二维”动作的蚂蚁,与必要时可以选择进行“跳跃”这种“三维”动作、“能在二维和三维之间自由往来”的蝈蝈的区别。这里所说的维度,指的是“对象问题的变量”。把变量的种类固定下来进行思考的是蚂蚁,使变量的种类出现增减等变化来思考的是蝈蝈。
蝈蝈能在“高度”这另一个维度上进行移动。通过追加一个维度,行动的自由度便得到提升,在二维中做不到的事也有了可能。这里所展示的蝈蝈“跳过壁障”的形象,与此前反复表述过的“开放体系”的思维是完全相同的。其手段之一便是本节将要阐述的“新维度的活用”。
由此可以说,“升维”这一表述本身,是此前阐述的“抽象化后思考”“用‘轴’思考”“通过Why进行思考”等多个思考法的“上位概念”(这些思考法会在PART IV作详细说明)。
总结上述思路的三个差异即为:“重视解决问题”的蚂蚁“重视存量”,并且在“封闭体系”内以“固定维度”进行思考;蝈蝈则“重视流量”,在“开放体系”内“自由增减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