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十二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情,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跟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离开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一个阿富汗的富家少爷。爷爷是赫赫有名的大法官,父亲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拥有最华丽的屋宇。天性不喜拘束,最喜爱的事情便是和哈桑去北边的那座碗状山丘。山顶有久已废弃的墓园,各条小径灌木丛生,还有成排成排的空白墓碑。墓园的入口边上有颗石榴树: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
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每次写完故事都小心翼翼地捧给父亲看。父亲是喀布尔最勇猛的人,曾经打死过一头黑熊。阿米尔爱父亲,一直想要父亲完完整整的爱,这为整本书的悲剧埋下了伏笔。阿富汗有一年一度的风筝节,割断其他小孩的风筝线,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是无上的荣耀。在追风筝的那个傍晚,阿米尔遇见了这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噩梦。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为了那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被小镇恶霸阿塞夫堵在了一条充满泥泞,僻静肮脏的小巷。他双手紧紧地握着那个风筝,最后付出了需要被“原谅的代价”,被阿塞夫侵犯。血染红了那条破烂的棉布裤子,那个墙角也被染黑。
后来,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为了每个夜晚能够入眠,阿米尔把一把钱放在哈桑的枕头下,用这个后悔了许多年的伎俩逼走了哈桑和他父亲。很多年后,他接到了一通来自大洋彼岸的电话。“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一次阿米尔选择了面对,面对很多年以前那个胆小懦弱的自己,面对在哈桑处于危难时犹豫不决最终逃走的自己,面对那个想要得到父亲唯一的爱的自己。带索拉博回家,照顾这个因为自己而沦为孤儿的小男孩。
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扎拉人,一个在阿富汗低人一等的身份。有先天的兔唇,笑起来像一个蒙古娃娃。因为血脉和相貌经常被周围的小孩戏称为“吃人的巴巴鲁”。他生下来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这好像揭示了他这一生为少爷付出所有的命运。追到了那个风筝,失去了尊严与骄傲。在阿米尔他们一家离开了阿富汗后,在拉辛汗地恳求下一起守着那个满是记忆的家。等待着少爷和老爷的归来,一家人在政治动荡的喀布尔辛苦地活着。血又染红了大地,风筝好像也随之跌落,一声枪响,哈桑和法莎娜一起去了另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地方。
文学评论家迈克尔.伍得曾经写到:“小说是自由主义的,是非指导性和暧昧模棱两可的,它专注的是人类行为和动机的复杂性。”我想,无论是在那个黑云沉沉傍晚独自逃走的阿米尔,还是那个为儿子做最后一件事在垂死之前前去求亲的父亲都是为了自己心底那份默默无言的爱。
书中每个人的形象鲜活而又生动,有欣赏阿米尔文采斐然的忘年交拉辛汗,有美丽善良可爱的索拉雅,有一直希望重回阿富汗为国奉献的将军大人,有平易近人喜欢歌唱的将军夫人。一个个人物共同拼凑成了《追风筝的人》这一著作,谱写了一曲文学赞歌。
阿米尔最终追到了那个“风筝“,人格中的自我得到了救赎。风筝象征着阿米尔对父亲难以言说的爱,象征着阿米尔与索拉雅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着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无法超越的友情。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 作者:陈玲